近期,汽车行业内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多家车企相继向供应商发出通知,要求从2025年1月1日起,所供货产品价格降低10%。这一举动被市场解读为车市“内卷”加剧,压力正逐步传导至整个供应链体系。
事件的起因是一封来自某知名B字头车企的邮件意外泄露。该邮件指出,随着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大机遇来临,市场竞争也将进入更为激烈的阶段,堪称“大决战”与“淘汰赛”。因此,B字头车企希望其合作伙伴能够积极响应,从新年起对所供货产品实施10%的降价。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汽车行业内引发了热议。不少业内人士质疑,车企此举是否是在将自身的成本压力转嫁给零部件供应商。面对外界的质疑,B字头车企迅速作出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此次提出降价目标也是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的前提,并非强制要求,双方可通过协商共同推进。
然而,B字头车企的回应并未平息事态。紧接着,上汽大通也被曝出向供应商发出降本要求,希望供应商伙伴能够共同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大项目中,目标降本同样为10%。这一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担忧,不少供应商的股价因此出现下跌。
其中,溯联股份、新铝时代等供应商的股价在消息传出后一度下跌超过3%。面对降价压力,多家供应链上市公司也相继作出回应。万顺新材表示,目前尚未收到B字头车企的降价通知;而当升科技和中科电气则指出,近年来与B字头车企的合作占比有所下降,因此降价对其影响有限。同时,中科电气还表示,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的降价趋势属于产能结构性或阶段性问题,整个行业都处于增量不增收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与B字头车企合作的零部件供应商透露,谈价在汽车行业内早已是常态。不过,目前供应链企业的平均年降幅度在5%左右,B字头车企提出的10%年降目标显然高于行业水平。若协商成功,供应商可能仍需让利5%至8%。而考虑到供应链企业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降价10%后,不少企业将面临无利可赚的困境。
据《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的整体净利润率仅为7.2%。其中,电子板块的利润率更是低至4%,轻量化板块为5%,其他传统板块也仅为7%。这意味着,对于部分供应商而言,降价10%将极大压缩其盈利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亏损。
国内车企回款速度慢的问题也给供应链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特斯拉副总裁陶琳近日转发了一条彭博社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向供应商的付款时间存在差异。特斯拉的付款周期在2024年进一步缩短至90天左右,而部分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回款时间则长达150天以上,甚至超过300天。
在汽车行业,车企在谈价过程中往往掌握着主动权。一些车企甚至采取了寄刀、写亲笔信等极端手段来迫使供应商降价。例如,吉利曾给博世中国前总裁陈玉东寄去一把写有“快刀斩乱麻”字样的刀,希望博世能够配合降价以提升吉利的产品竞争力。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曾在供应链短缺时给陈玉东写去亲笔信,争取货源。
面对车企的降价要求,供应链企业也倍感无奈。一些企业表示,降价幅度过大将给其生存带来压力。然而,如果车企销量增长,对零部件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那么砍价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因此,有观点认为,循序有节奏的合理降价或许能够带来更好的供应链关系。
毕竟,汽车行业是一个链条极长的产业,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道。行业的进步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