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猪周期变脸,行业新逻辑下盈利回升却难见大周期

   时间:2024-11-30 13:17:05 来源:ITBEAR图源:钛媒体APP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猪肉养殖行业,长久以来遵循着一个约莫每三到四年轮回一次的大周期规律。这一周期中,价格上升期往往持续16至28个月,随后是19至27个月的下跌期,例如在2014年至2018年间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按照这一规律,始于2022年的新周期,在经历两年的价格调整后,理应步入上升通道。

然而,这一轮的猪周期却显得与众不同。2022年,生猪价格迅速攀升,从12.76元/千克涨至27.66元/千克,仅用7个月时间,随后又在短短四个月内暴跌至14.92元/千克,并在此后的时间里维持低位波动,偶尔的价格反弹也大多是由季节性需求短暂带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中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6.3元/公斤,环比下跌4.1%。考虑到企业年底加速出栏等因素,四季度的供应缺口大概率已经得到修复,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供给端对价格上行的支撑作用有限,消费端则保持弱稳态势。

在这样的复杂行业背景下,猪周期的概念是否依然有效?传统上,猪周期是指猪肉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受供需关系驱动的周期性变化,行业会根据关键数据和指标预判未来走向。例如,过去常以大型猪企的破产重组作为猪周期触底拐点的依据之一,因为这代表着生猪产能去化已接近极限。然而,在这一轮周期中,傲农生物等企业的困境虽然显著,但并未像以往那样明确标志周期的转变。

傲农生物自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的猪价高峰期开始,从饲料业务转型生猪养殖,却遭遇入市即高点的困境,此后猪价大体呈震荡下滑态势。作为后来者,傲农生物在成本把控上未能及时形成优势,大规模扩张后陷入亏损螺旋。尽管傲农生物正在通过主动减负求生存,营收规模大幅收缩,但预计2024年度营收体量将重回2020年以前水平,这似乎预示着生猪养殖行业的新拐点可能不远。

然而,从供需情况来看,生猪市场尚未出现强扭转信号,新的拐点难以确定。尽管第四季度是猪肉消费旺季,腌腊需求旺盛,但过去两个月受高温影响,腌腊需求未能有效释放,供给却在增加,导致11月中下旬生猪价格再次下滑。即便后续天气降温,腌腊需求释放带动生猪价格提升,也只是常规的季节性表现,不足以被视为大的上行周期。

将时间点放宽到明年,在能繁母猪产能合理控制的条件下,按照能繁母猪到猪出栏的10至18个月周期推算,明年生猪供应大概率依旧充足。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0.3%,达4073万头,虽然同比下降3.2%,但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4%,供应充足。

因此,在接下来的过年行情中,虽然可能会有一波猪肉价格上升期,但波幅预计不高,时间也不会太久。猪周期依然存在,但掌舵者已经不同。过去,散养户是驱动猪周期规律出现的主因之一,他们更多受高价和利益驱动,有明显的跟风行为。然而,自2014年生猪养殖行业步入环保严管期后,规模化养殖成为大趋势,散养户比例大幅下降,集团化养殖成为主导。

这一变化导致行业结构、生产模式、市场策略乃至整个产业链条都被全面重构,过去的市场周期策略逐渐失灵。在新的猪周期中,下行阶段持续时间更长,但不少企业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且未见市场供应大幅增加信号。这主要得益于集团化养殖在去化速度和市场敏感度上的优势,以及企业的成本规模效应和智能化养猪红利的释放。

多家企业的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12元/公斤以下,尤其是龙头企业成本管控能力最优。例如,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的生猪养殖成本大幅降低,且净利润大幅增长,增速远高于行业整体。得益于生猪价格上涨和企业成本管控能力的提升,包括巨星农牧、新希望等在内的多家生猪养殖上市企业,在今年前三季度均实现扭亏为盈。

尽管盈利回升,但企业并未失去理智,对扩产保持谨慎态度,更注重优化智能养猪、科学养猪能力。新希望和巨星农牧等企业计划募集资金用于数智化升级项目,提升猪场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高质量养猪。基于这些养猪市场主体的投资倾向,可以预见,在新的猪周期节奏中,“稳”将继续成为主基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