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国产车企压榨供应链,外资车企成香饽饽,供应商何去何从?

   时间:2024-11-30 18:16:35 来源:ITBEAR图源:柏铭007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国产汽车制造业内部的一系列动态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几家国内车企向供应链企业施压要求降价的消息,以及有传闻称某国产车企向外籍高管赠送刀具的事件,更是将国产车企与供应链企业的关系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就在此敏感时刻,两家外资企业却意外地“补了一刀”。

据报道,与外资企业相比,国产汽车企业对国内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明显偏长。部分国产车企给予供应商的账期普遍超过百天,更有甚者,一家被点名的国产车企的账期竟长达300天。更令人供应商感到无奈的是,即便到了约定的付款周期,一些车企却选择以承兑汇票的形式支付,而这种汇票的最长结算时间可长达6个月。

面对这些强势的主机厂,汽车供应商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车企的要求。然而,汽车供应商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除了少数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供应商外,大多数企业的利润微薄,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因此,继续降价只会进一步压缩他们的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滑。

以博世为例,这家外资企业在2023年的营收达到了916亿欧元,净利润高达48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为其贡献了139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相比之下,博世的营收规模远超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差距高达千亿元之巨。这一鲜明的对比,无疑凸显了国产车企在供应链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国产车企对供应商的强势态度,似乎有些“不自量力”。事实上,外资企业往往能给国产供应商带来更多的利润,并且付款周期更短。因此,国产供应商在与外资企业合作时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相比之下,与国产车企合作则显得“举步维艰”。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在手机供应链领域,也曾上演过类似的“剧情”。外资企业通常给予国产供应商更多的利润和更短的付款周期,使得这些供应商在与外资企业合作时能够获得更好的回报。而一旦失去外资企业的订单,这些供应商往往会陷入困境。以欧菲光为例,在被踢出苹果供应链后,其营收和利润均大幅下滑,一度陷入亏损的泥潭。

同样地,在汽车制造业中,国产供应商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他们往往更倾向于与外资企业合作,因为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短的付款周期。某国产面板企业自2017年量产OLED屏幕以来,一直积极寻求成为苹果供应商的机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供应商对于优质客户的渴望和追求。

这一强烈的对比无疑揭示了中国供应链在某种程度上的“外资依赖”。国内企业在对待供应链时往往更加苛刻,而外资企业则显得更为慷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国产供应商都积极向外资企业靠拢了。他们显然明白,谁才是能够带来长期稳定收益和良好合作关系的“好客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