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2024年被视为决定生死的关键一年。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不少车企纷纷倒下,而幸存者则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曾一度风光无限的爱驰、威马、高合等造车新势力,如今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就连2022年的新势力销冠哪吒汽车,以及背靠广汽和蔚来的合创汽车,也走到了生死边缘。然而,在市场的洗礼下,一些车企却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蔚来推出了子品牌乐道,销量持续维持在高位;小鹏则在调整策略后逐渐崭露头角,连续推出两款热销车型;吉利则通过合并极氪和领克,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而零跑则凭借理想平替策略,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理想和小米则显得更为从容。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这两家车企都成功打造了各自领域的爆款车型。然而,智驾技术的竞争正在成为新的焦点。比亚迪在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上宣布,将投入1000亿元发展智能化技术,以赢得未来在全球市场的技术端和市场端话语权。
回顾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淘汰和整合的过程。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数量超过487家,但到了2023年底,能正常经营的车企已所剩无几。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曾一度迎来爆发式增长,但随着补贴的退坡和取消,一批依赖补贴生存的车企被淘汰出局。
在市场竞争的初期,不少跨界企业也试图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如地产企业恒驰、宝能等,以及“老头乐”车企雷丁、赛麟等。然而,由于主业与造车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些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成功转型,最终往往面临被收购或倒闭的命运。
一些专业团队出身的车企也未能幸免。如威马、高合、拜腾等,虽然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最终也未能逃脱被淘汰的命运。还有一些车企则因资质问题而被迫退出,如自游家因大乘汽车造车资质失效而被迫叫停。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有车企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吉利集团通过合并极氪与领克、几何品牌并入银河、雷达汽车品牌并入吉利汽车集团等举措,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成本的降低。长城则通过停售低利润车型、主打高端产品等策略,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增长。
合资车企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定位。面对新势力车企的崛起和市场的变化,合资车企开始寻求与国内先进智驾技术的合作。如奥迪和上汽共同发布新品牌“AUDI”,采用双方共同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来提供座舱智能化和智能驾驶体验。
在智驾技术成为新车型标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车企通过收购、投资、共同研发等方式,加快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转型。如大众与小鹏签订战略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正式入股小鹏;长城则投资了元戎启行、毫末智行等智驾供应商。
然而,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快速增长,但增量市场并未平均分配给所有车企。头部车企凭借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中腰部车企则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实力,逐渐被市场淘汰。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下半场竞争中,车企需要更加注重品牌、智驾技术和利润的平衡。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技术转型和降本增效等措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车企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调整自身战略定位。只有那些能够在产品、技术、品牌、交付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的车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