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一组承载着国家骄傲与科技创新的卫星正默默守护着地球——这便是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前不久,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五十九、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圆满完成了其最后的组网任务。
自1994年立项以来,北斗系统历经三十载风雨兼程,从最初的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到如今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从最初的区域覆盖到如今的全球服务,北斗系统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全天候的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
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星间链路技术的突破无疑为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技术让卫星之间能够建立起通信链路,即使身处地球的另一侧,也能通过星间链路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康成斌和他的团队,正是这一技术背后的关键推动者。面对技术空白与巨大压力,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试验场地,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
第五十九、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轨示意图
北斗系统的成功,离不开全国400多家单位的联合攻关和30多万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北斗三号的卫星研制任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同承担。林宝军,作为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首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在卫星研制过程中大胆创新,将新技术比例从常规的30%提升到了70%,确保了卫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林宝军的理念是:“要勇敢突破一些传统观念的条条框框,踮起脚尖去够一够最好的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简化了系统结构,提升了整体可靠性,并在卫星上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仅在2018年,团队就高密度研制发射了8颗北斗三号中圆地球轨道组网卫星,为北斗三号系统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制人员正在进行卫星总装工作
除了空间段的建设,北斗系统的地面段和用户段同样至关重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网络通信研究院的郑晓冬,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北斗民用短报文通信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里,还能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其他人。在遭遇突发灾害时,北斗短报文通信可以成为人们传递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关键手段。
郑晓冬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使得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信息发送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他们还创造性地将北斗短报文置入智能手机中,让手机在没有地面移动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具备紧急通信的能力。这一创新成果为北斗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全国已有超过2500处水库应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进行水文监测,搭载国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共享单车投放量已突破1000万辆,支持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的手机也已正式发布。北斗系统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基石和重要引擎。
三十载耕耘,北斗人用智慧和汗水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卫星导航探索之路。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