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汽车行业的价格战风波再次被掀起,引发了广泛关注。先是比亚迪的《2025年乘用车降本要求》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随后上汽大通也被曝出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更有传闻称,吉利高管曾向博世高管寄送“刀片”,以此作为降本的强烈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让供应商的生存问题成为了行业焦点。
面对外界的质疑,比亚迪方面澄清称,“降本要求”实际上是双方之间的议价行为,并非强制降价。吉利和博世的高管也相继辟谣,称“刀片事件”纯属私人之间的关心,与公司业务无关。然而,这一波舆论风波并未平息,反而引发了更多关于价格战和供应链生存状态的讨论。
事实上,“价格战波及供应链”的话题并非新鲜事。自去年汽车行业价格战开打以来,这个话题就频繁被提及。博世中国区总裁徐大全曾透露,去年车企打价格战,博世收到的平均降价要求达到了15%,而今年更是高达20%。他坦言,有时候关门不做都可能比降价20%更好。
一位汽车灯具供应商的员工也向媒体表示,车企降价的每一分钱,都会在供应商这里得到体现。然而,供应商并非完全被动接受主机厂的压力。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行业惯例”,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并非强制要求,双方可以协商推进。美利信相关人士也证实,比亚迪确实提出了降价要求,但具体降幅并未确定为10%。
在与主机厂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供应商除了面临价格战的压力,还有回款的压力。根据wind数据统计,中信证券汽车零部件A股上市公司总计204家,这些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从2020年末的1408.8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318亿元,增幅高达64.57%。今年三季度更是进一步增长至2446.69亿元。尽管营收在增长,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回款压力普遍较大。
回款周期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车企的回款周期较长,如果采用“汇票”方式兑付,供应商的回款周期还会进一步延长。今年已有供应商出现资金危机,如上海国利汽车真皮饰件有限公司因拖欠员工工资而引发大量员工讨薪事件。
尽管供应商面临诸多压力,但价格战似乎仍无法避免。比亚迪的邮件中提到“大决战”和“淘汰赛”,上汽大通的邮件则强调“提升在复杂形势压力下的生存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竞争,而价格战则是竞争中最简单粗暴的手段。特斯拉的尾款立减活动和理想汽车的低首付、三年0利息权益方案,也被视为新一轮价格战的实锤。
面对价格战的压力,供应商也在主动寻求降本之道。美利信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将通过多维度落实降本增效,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行为。特斯拉则通过技术革新和减少不必要花费的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并强调保障供应商利益。特斯拉晒出的行业“最短”回款周期和增效降本方式,再次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无论是下游车企还是上游供应商,“降本”都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特斯拉的标杆效应能否让行业有所变化,尚需时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