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全球市场,而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能量站”,也随之扬帆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最新数据,2024年前十个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突破528万台,同比增长2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更是达到172万台,同比增长15%,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榜首。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崛起,也为中国充电桩企业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上海擎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曹光宇在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表示,如今在世界各地,中国汽车品牌已经随处可见,这与十多年前中国街头遍布外国汽车品牌形成了鲜明对比。汽车整车的出海,不仅提升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尤其是充电桩等关键配件的海外需求。
海外充电桩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足、价格高昂、产业成熟度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相比之下,中国充电桩产业起步较早,技术成熟,价格优势显著。据统计,海外充电桩价格普遍是国内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而充电桩的车桩比也远低于中国。以欧洲和美国为例,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均在15比1以上,而中国仅为7.5比1。这为中国充电桩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是为中国充电桩企业出海增添了动力。欧洲议会已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计划到2035年在欧盟范围内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这一协议的实施,将推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充电桩需求的上升。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在大会上透露,欧洲截至今年10月份充电桩的发展数量约为78万个,远低于市场需求。
然而,中国充电桩企业出海并非一帆风顺。海外市场标准不统一、渠道建设困难、文化差异以及政策变化等挑战接踵而至。支付系统的不完善、物流效率的低下以及工作方式的差异,都给中国充电桩企业在海外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海外市场对于充电桩的认证标准也与中国有所不同,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来获得相关认证。
尽管如此,中国充电桩企业依然迎难而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国内充电桩龙头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充电网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海外用户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特锐德董秘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将根据海外市场的发展以及自身战略规划,逐步加大海外业务的拓展力度。
星星充电高管也表示,虽然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收入中80%来自国内市场,但预计今年至少有一半的毛利润将来自海外。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预计,全球汽车公共充电桩布建增长率将在2024年下滑至30%,但中国仍保有全球最多的公共充电桩,预计至2024年底将达360万座,占全球近70%。
在充电桩产业链中,充电模块作为决定充电桩性能的关键部件,也在国内形成了较为集中的格局。深圳嘉瓦数字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辉表示,充电模块占了整个充电桩成本的50%,模块稳定性决定了桩的稳定性。随着技术的演进和不断的升级,国内充电模块的稳定性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
面对海外市场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充电桩企业正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努力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市场的不断开拓,中国充电桩企业有望在海外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