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茶饮界的新星霸王茶姬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吸引了广泛关注。这家创立仅七年的品牌,门店数量已从2021年的420家激增至目前的6000多家,平均每天新开5家门店,展现了惊人的扩张能力。
以北京为例,霸王茶姬去年8月才在北京合生汇开设首家门店,短短一年多时间,其在北京的门店总数已突破140家,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景象。然而,当霸王茶姬将目光投向香港市场时,其扩张速度却明显放缓。
今年9月28日,霸王茶姬在香港的首家门店在K11商场开业,但至今在港仍只有这一家店。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蜜雪冰城身上,该品牌自去年12月在香港旺角开设首家门店以来,近一年来在香港仅开了8家门店,与其在内地市场90天开店1792家的记录形成鲜明对比。
新茶饮品牌为何在香港市场的扩张速度大不如前?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新茶饮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们纷纷在新品研发、价格定位、联名合作和规模扩张等方面展开较量。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品难以持续刺激消费者,降价导致利润下降,联名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且效果有限,市场逐渐趋于饱和。
在这种情况下,新茶饮品牌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希望寻找新的增长点。香港作为国际化程度高且与内地文化接近的市场,自然成为品牌们的首选。然而,香港市场的实际情况却给这些品牌泼了一盆冷水。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成为内地茶饮品牌在香港扩张的拦路虎。
以霸王茶姬为例,其香港首店选址在尖沙咀的高端商场K11 ART MALL,门店面积80平方米,加上门前的展厅,一年租金至少需要1000万人民币。而街铺虽然租金相对便宜,但也需要月租20万港元以上,这对于售价在9港元至16港元之间的饮品来说,经营压力巨大。
除了租金高昂,香港的人力成本也远高于内地。霸王茶姬在香港的店员和店长薪酬普遍在1.45万至2.5万港元之间,远高于内地的薪酬水平。这使得单店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品牌们不得不提高售价以应对成本压力。
然而,高昂的售价却劝退了赴港旅游的内地游客和香港本地消费者。内地游客往往选择回内地再喝新茶饮,而香港人则更偏爱自己的港式奶茶。港式奶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浓厚的茶味奶味,成为香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习惯了新茶饮的内地人来说,港式奶茶可能显得又苦又涩;同样,喝惯了港式奶茶的香港人也难以接受新茶饮的甜腻口感。
星巴克在香港的成功经验或许能给新茶饮品牌一些启示。星巴克在进入香港市场时,采取了许可协议的模式,与当地最大的餐饮集团美心合作,利用其在供应链、零售渠道和门店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星巴克还针对香港的消费文化差异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如出售西式食物、增大店铺座位和面积、播放轻柔音乐等。
这些举措使得星巴克在香港市场迅速站稳脚跟,成为香港人喜爱的咖啡品牌之一。相比之下,新茶饮品牌在香港市场的本土化改造还远远不够。它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香港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制定更符合当地市场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
新茶饮品牌还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的标准化和品质稳定。星巴克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离不开其严格且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新茶饮品牌也需要借鉴这一经验,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对于霸王茶姬等有志于出海的新茶饮品牌来说,香港市场的挑战只是冰山一角。它们需要面对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法律法规、消费习惯等多重挑战。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