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蚕食燃油车市场,全球汽车产业的“油电之争”愈发激烈,甚至形成了车企间的阵营对抗趋势。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激烈竞争已导致燃油车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但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对燃油车的真实需求依然显著。到今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已接近47%,然而燃油车仍占据市场大头。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45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占7.2%。在全球多数国家,燃油车仍是汽车消费的主力军。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并不意味着燃油车的末日。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完全取代燃油车还需很长时间。新技术的爆发带来了全新产品,但其稳定性和适用性往往难以与传统产品匹敌。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在续航、充电速度以及寒冷天气下的性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例如,2022年国庆期间,一位深圳特斯拉车主在高速路上遭遇堵车,电量耗尽后只能加价呼叫拖车;2024年春节,湖北、安徽等地因暴雪导致高速封路,电动车主被困路上,不敢开暖气,有的车辆甚至被拖车拖下高速。这些事件凸显了新能源汽车在特定情境下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内燃机车在特定场合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铁路领域,内燃机车在救援应急、调车作业等方面仍有用武之地。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福建时,内燃机车拖着动车组前往目的地;2024年长江中下游冻雨天气导致高铁停运,内燃机车则拉着和谐号在风雪中前行。
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需要在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多元供应体系和多元替代。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明确指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是互补关系,应推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
我国能源结构“富煤缺油少气”,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需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时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为25%左右,2060年将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25年内,传统能源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汽车产业中,动力多元化也是发展方向。增程式、插混、微混等技术路线并进,增程式一度被视为落后技术,但在理想的带动下已成为许多车企的选择。比亚迪则依靠混动技术的突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霸主,其DMi混动系统占据了中国混动市场55%的份额。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提出“支持油电同权,反对无意义内卷”,引发了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确实离不开政策扶持,包括税收减免、补贴、限行等方面的“特权”。然而,这些政策也导致了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白刃战愈发激烈。今年前9月,国内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6%,价格战已致整个行业受伤严重。因此,建立“油电同权”的合理竞争环境对于多方来说都有积极意义。
奇瑞、吉利等车企在坚持新旧能源两条腿走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开发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奇瑞还加大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研发,在发动机热效率方面甚至超越了丰田、大众。奇瑞和吉利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颇为亮眼,反而是纯电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不佳。
电动化狂飙突进的同时,燃油技术也迎来了重新被重视的时刻。全国首批15台“复兴型内燃机车”已正式交付大秦铁路太原机务段,这是时隔16年后铁路货运内燃机车的再次“复兴”。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指出,“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只有全链条实现减碳减排,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应用。因此,对于传统能源汽车或混动汽车,应给予更多理解和尊重,以更加动态的眼光观察它们的演进。
内燃机汽车工业历经百年发展,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反复验证。而新能源汽车还需时间进行大规模验证,包括里程焦虑、自燃风险、安全隐患以及充电基础配套等问题。在时间的洗礼下,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都将获得喘息的机会,并双双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