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Rokid发布AR眼镜期货,AI加持能否掩盖技术短板?

   时间:2024-12-04 06:16:3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界的聚光灯下,Rokid近期宣布了一项大胆的新举措,意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AI)为其AR眼镜产品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实现突破。这家专注于人机交互技术的公司,在2024年11月18日的Rokid Jungle 2024合作伙伴暨新品发布会上,携手眼镜品牌BOLON,共同推出了新一代AI+AR眼镜——Rokid Glasses,并定于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售价为2499元。

Rokid的创始人祝铭明在发布会上表示:“AI与AR的融合是必然趋势,Rokid为此已默默耕耘十年。我们相信,AR是AI的最佳展现平台。”通过这一新品,Rokid旨在利用当前炙手可热的AI技术,提升AR眼镜的实用性,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进而拓宽市场想象空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Rokid此次推出的并非即时上市的产品,而是一款“期货”。在市面上已经涌现出众多AI化AR眼镜的背景下,Rokid显然落在了后面,面临着后发劣势。由于资源有限,Rokid的AI眼镜高度依赖合作伙伴,这不禁让人对其能否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产生疑问,市场前景也显得扑朔迷离。

回顾Rokid的发展历程,这家公司起初并非专注于AR眼镜。在过去几年中,Rokid曾涉足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语音控制器等多个领域,但均未取得显著成绩。直到2018年前后,随着AR技术的逐渐成熟,Rokid决定全力押注AR,并在当年的CES上发布了首款消费级AR眼镜Rokid Glass。此后,Rokid持续深耕AR赛道,相继推出了Rokid Air、Rokid Station等产品。

近年来,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AR技术成为了科技产业的焦点。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AR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Rokid凭借其先发优势,成为了投资机构的宠儿。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Rokid已完成13轮融资,特别是在2021年后,融资频率明显加快,其中2022年累计获得四轮超13亿元融资。在2023年11月的1.12亿美元融资后,Rokid的估值达到了10亿美元。

尽管如此,AR产业的发展并未如预期般迅速。据亿欧智库发布的《2024年中国AR产业发展洞察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中国AR设备出货量分别为6.2万台、10.3万台、24.1万台,虽然持续增长,但与智能手机产业相比,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AR眼镜缺乏杀手级应用场景,是其销量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AR眼镜的宣传重点都集中在观影、游戏、办公等场景,但由于多采用OST方案,体验并不理想,多设备切换时更是割裂感严重。

在市场空间狭窄的AR赛道中,Rokid也并非第一梯队玩家。根据洛图科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R设备全渠道销量为11.0万台,其中Rokid排名第四,销量份额不足10%。面对这样的困境,Rokid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

就在Rokid为AR眼镜缺乏应用场景而苦恼时,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其带来了新的希望。2023年以来,随着ChatGPT的火爆,AI成为了科技行业的新风口。众多硬件产品纷纷AI化,眼镜更是成为了这场变革的风暴中心。2024年11月,包括Rokid在内的多家企业争相推出新款AI眼镜,被称为“百镜大战”。

AI技术的加入,让眼镜的用途变得更加广泛。通过AI技术,眼镜可以实现搜索、拍照、翻译等功能,为用户带来更加沉浸的使用体验。祝铭明表示,AI弥补了轻便型眼镜在展现力上的不足,使其变得更加实用。然而,由于Rokid Glasses是由多家企业合作打造,包括传统眼镜厂商BOLON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因此该产品只能作为“期货”在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如meta、魅族等已经推出了AI眼镜,并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meta的AI眼镜meta Ray-Ban已销量超百万,而魅族的StarV Air2在双十一期间也斩获了京东一体式AR眼镜排行榜和天猫AR设备累计销量双冠军。Rokid不仅错过了AI眼镜商用的第一波红利,而且由于采用第三方厂商的AI技术,在功能层面也难以构筑深厚的护城河。

参照智能手机行业的经验,AI技术的成功离不开厂商的算力规模以及需求洞察能力。而Rokid在AI功能上的创新,需要协调多家合作伙伴,这无疑增加了难度。尽管背靠阿里的通义千问算力规模庞大,但由于并非自研,功能适配需要与阿里协调,这导致Rokid Glasses的AI功能能否做出足够的差异化,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尽管Rokid已经成为“独角兽”企业,但其在AR眼镜领域的商业护城河并不深厚。面对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和市场的不断变化,Rokid能否通过AI技术实现突破,赢得市场的认可,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