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近期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先是其第三季度营收超越了特斯拉,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紧接着,一封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又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比亚迪发布的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高达2011.25亿元,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营收约为1800亿元。这一成就标志着比亚迪在销量上的爆发式增长,其营收规模已远超三年前的水平,彼时还不足特斯拉的六成。比亚迪的成功,无疑得益于其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
然而,就在比亚迪风光无限之时,一封强硬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却将其推向了风口浪尖。邮件中,比亚迪明确表示,从2025年1月1日起,供应商的供货产品需降价10%,语气之强硬,一时间引发了“比亚迪压榨供应商”的广泛讨论。
比亚迪今年前11个月的汽车销量已超过374万辆,占据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销量,无疑为比亚迪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增添了极大的底气。但将价格战的压力传导给上游供应商,这一做法是否可持续,却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质疑。
邮件截图显示,比亚迪在介绍自身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明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增强竞争力,比亚迪要求供应链共同努力、持续降本。在市场经济下,供应商虽然拥有拒绝降价的权利,但面对比亚迪的强势地位,这一权利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比亚迪的销量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在零部件供应上的自主化。近年来,比亚迪陆续将旗下零部件事业部转化为子公司,负责动力电池、车用照明、汽车电子等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这些子公司不仅为比亚迪配套,还为其他车企供应零部件,进一步增强了比亚迪的议价权。
然而,比亚迪的强势地位也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供应商表示,如果真的降价10%,公司将陷入亏损。盖世汽车去年发布的调研显示,超半数企业被要求年降幅度在5%至10%,甚至有企业被要求一次性降价20%以上。这一趋势无疑严重挤压了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在商业层面,比亚迪要求降价有一定的合理性。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而比亚迪作为销量冠军,自然有更大的话语权。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供应商的利益。车企要求的降价幅度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供应商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这一困境,比亚迪或许可以借鉴华为和苹果的做法。华为在提升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重视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与供应能力建设,通过联合改进项目等方式辅导供应商优化内部制程、提升质量。而苹果则通过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专利交叉授权等方式来支持供应商。
虽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全球领先,但强大的供应商还不够多。因此,比亚迪等头部汽车品牌更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和扶持供应商等方式来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链和消费端的双赢。
特斯拉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经验。特斯拉通过技术革新提升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来实现成本控制。比如,特斯拉率先应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开发4680电池以及推出“Unboxed”技术等来降低车辆成本。这些做法或许可以为比亚迪等车企提供一些启示。
在一个良好的行业生态中,链主和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在追求销量增长的同时平衡供应链企业的利益,成为了比亚迪等车企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