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的静谧中,小晨的房间灯火通明,传来一阵阵规律的拍击声,“砰,砰,砰”,这是他在练习拍烟卡的节奏,让母亲刘丽感到既无奈又担忧,她形容儿子对此已近乎痴迷。
近来,全国各地不少家长纷纷向媒体反映,孩子们沉迷于拍烟卡和拆卡牌盲盒的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引发了诸多问题:有的孩子因长时间接触烟卡导致眼睛感染,甚至手指骨折;有的孩子沉迷于直播拆卡,不惜花费数万元;更有孩子因集卡成瘾,出现了虚荣攀比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拍烟卡,一种将香烟盒盖折成小卡片进行拍击的游戏,正在中小学生间悄然流行。在山东,8岁的小晨已是一名“资深”玩家,他对各种香烟品牌和拍卡手势了如指掌。每天,他都会前往广场,与同龄人们一起趴在地上,埋头拍卡,乐此不疲。然而,刘丽却对此深感忧虑,她担心儿子会因沉迷游戏而早早接触烟草。
而在吉林,13岁的侄女小洁则因另一种卡牌盲盒而苦恼。她瞒着家人在抽卡直播间大肆消费,短短三个月内就花费了约8万元。这些钱,原本是家里修缮房屋和为奶奶治病用的。李亮看着侄女沉迷其中,心痛不已。
这些卡牌,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多名中小学生表示,他们是受到身边同龄人的影响而“入坑”的。他们认为,如果不玩这些游戏,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拥有更多的烟卡或稀有卡牌,则能在同龄人中赢得面子和尊重。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丰怡指出,这些成瘾行为的本质在于青少年对控制感、满足感的渴望,以及希望通过游戏获得社交圈认同。
然而,这些游戏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小觑。除了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如眼睛发炎、手指骨折等,更为隐蔽的是心理危害。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了攀比和虚荣心理,有的甚至出现抢夺、偷盗等行为。丰怡表示,青少年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自控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这些游戏的吸引和影响。
记者走访线下文具店、商超发现,部分卡牌盲盒销售点并未设置相关提示,有中小学生独自购买的情况。在线上,虽然一些拆卡直播间设有“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等提示,但在实际操作中,主播往往并未核实身份信息,而是直接引导未成年人下单。
针对这一现象,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对学校周边玩具店、商超进行摸排检查,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香烟、烟卡,并要求商家在销售卡牌盲盒时以显著方式进行消费提醒。广州、三亚等地教育部门也发出倡议,禁止烟卡进校园,呼吁家长不要为孩子提供烟盒。
湖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京认为,网络空间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也应加以完善并有效落实。他建议平台在涉及卡牌盲盒等有年龄限制的内容和商品上采用强实名模式,并加强主播和商家管理,禁用诱导性用语。
面对孩子们沉迷游戏的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为孩子提供健康的娱乐替代品,如阅读、体艺、社会实践等活动;社会则应加强对卡牌盲盒等游戏的监管和规范。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疏堵结合,引导孩子们远离不良游戏,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