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比亚迪成“新晋之王”,降价压力传导供应商,共赢之路何在?

   时间:2024-12-04 17:28:49 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比亚迪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起因是两则引人注目的动态。首先,比亚迪在最新财报中宣布,其第三季度营收成功超越特斯拉,以2011.25亿元人民币的业绩登上新能源领域的“新晋王者”宝座。这一成就标志着比亚迪在短短三年内,从营收不足特斯拉六成的状态,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背后的驱动力,是其销量的爆炸式增长。

然而,就在比亚迪风光无限之时,一封要求其供应商降价的邮件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引发了外界对其经营策略的广泛讨论。邮件中,比亚迪态度强硬,要求供应商自2025年1月1日起,供货价格下调10%。这一要求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比亚迪压榨供应商”的质疑声。

从销量和市场地位来看,比亚迪的底气十足。2024年前11个月,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超过374万辆,占据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销量不仅为比亚迪带来了强大的议价权,也为其零部件供应提供了充足的产能保障。因此,比亚迪在要求供应商降价时显得信心满满。

然而,尽管比亚迪的要求在商业层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价格战的压力传导给上游供应商,其可持续性却值得商榷。作为新能源车企的领军者,比亚迪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做强做大?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比亚迪之所以敢于强硬要求降价,一方面得益于其庞大的销量带来的市场地位。近两个月,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均突破50万辆,远超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竞争对手。在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汽车虽然表现不俗,但月交付量也仅在5万辆左右。比亚迪的销量增长势头强劲,今年前11个月销量同比增速高达40%。

另一方面,比亚迪在零部件供应上的自主化也在不断加强。通过成立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等子公司,比亚迪已经掌握了动力电池、车用照明、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这种垂直整合的策略不仅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还降低了零部件成本,提升了盈利能力。然而,自产零部件也存在弊端,如资产负担重、内部竞争不足等问题。因此,比亚迪选择将零部件部门独立成子公司,与外部供应商公平竞争。

面对个别供应商时,比亚迪完善的自产零部件体系赋予了其更大的自主权。近年来,比亚迪应付账款的增幅远高于营收增幅,显示出其在供应链中的谈判地位日益提升。相比之下,新势力车企如理想、蔚来、小鹏等的应付账款均在500亿以下,与比亚迪存在较大差距。

然而,降价的要求却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供应商表示,如果真的降价10%,公司将陷入亏损。盖世汽车去年发布的调研显示,超半数供应商被要求年降幅度在5%至10%,甚至有企业被要求一次性降价20%以上。这种降价趋势已经严重挤压了供应商的利润空间,不利于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如何平衡自身发展与供应商利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全球化的“链主”企业,比亚迪可以借鉴华为、苹果等企业的成功经验,与供应商携手共赢。华为通过优化供应商内部制程、提升质量等方式,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苹果则通过提供生产设备、技术专利交叉授权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经验或许能为比亚迪提供一些启示。

同时,比亚迪也应该意识到,单纯地通过降价来保持竞争力并非长久之计。在要求供应商降价之外,通过技术创新来降本同样值得尝试。特斯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4680电池等创新技术,成功降低了车辆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比亚迪可以借鉴特斯拉的经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总之,比亚迪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局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