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算法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渗透进我们日常的每一个角落,从社交媒体的内容推荐到购物平台的商品推送。然而,世界首富马斯克却选择远离这些由算法主导的平台,他认为快节奏的游戏和基于算法的内容推荐会令人沉迷,甚至感觉像是AI在窥探自己的大脑。
相比之下,大多数人却难以逃脱算法的掌控。当我们打开抖音、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时,经常会发现相似的内容反复出现,各种网络热梗如“晚学”、“周学”等迅速风靡全网。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平台算法在起作用,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信息接收,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面对算法的“暴政”,我们该如何挣脱束缚?最近,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了专项行动通知,计划整治“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官方路径。
而与此同时,一些觉醒的年轻人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反控算法。周竹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关闭了各个平台的个性化推荐功能,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大脑。在摆脱算法的前两周里,他经历了戒断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没有算法的精准推送,自己反而能更专注于阅读和学习。
“几乎所有平台的算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沉迷,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周竹轩说。他通过“逆人性”的方式,成功地打破了算法的控制,找回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周竹轩那样决绝。在拥挤的地铁里,人们依然机械式地滑动着手机屏幕,陷入一个又一个15秒的多巴胺陷阱。但也有人像吴晓一样,选择利用算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吴晓计划在30岁之前打卡五大洲,为此他开始学习英语。他利用视频类APP观看各种英语演讲,用图文类APP学习学霸们的经验。通过“训练”手机和平台算法,他成功地把手机变成了一本私人订制的工具书。
吴晓认为,算法本身并无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算法,就能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每天通常会解锁手机50次以上,点击或滑动屏幕的次数更是高达2617次。然而,尽管手机成瘾不分性别和年龄,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算法时代里学会自处。
周竹轩和吴晓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反控算法,前者让手机变得不再有趣从而逃离,后者则让手机变成学习工具从而成长。这两种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与此同时,针对算法的专项整治也在进行中。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的专项行动通知,旨在整治同质化推送、违规操纵榜单等问题,督促企业提升算法安全能力。这不仅是对用户权益的保障,更是对算法时代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这个算法狂飙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算法的囚徒。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能夺回属于自己的自由。记住那句话:“不能主宰自己的人,就谈不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