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被算法深度渗透的数字时代,世界首富马斯克的选择显得尤为独特。他远离了《英雄联盟》的快节奏竞技,也未曾涉足TikTok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原因是这些平台和技术让他感到仿佛被AI窥探内心。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摆脱算法的诱惑并非易事。抖音、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往往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精准推送,使得相似的信息反复出现,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人们在享受这种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和生活被算法牢牢掌控。
面对这一困境,如何打破算法的控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专项行动通知,旨在整治网络平台算法的典型问题,包括同质化推送、大数据杀熟等行为。这一举措无疑为公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一些觉醒的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出击,尝试用反控算法的方式来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周竹轩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关闭了各个平台的个性化推荐功能,试图从算法手中夺回自己的大脑。起初,他经历了戒断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对手机的依赖逐渐减弱,阅读习惯也得以恢复。
周竹轩的方法虽然看似“逆人性”,但实则有效。他通过不断点击不感兴趣的内容,让算法逐渐调整推送策略,最终使得手机上的内容变得无趣且缺乏吸引力。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算法之外的新世界,意识到新技术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周竹轩一样选择逃离算法。有些人则选择利用算法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吴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利用视频类APP学习英语,通过关注特定的UP主和不断搜索相关主题的内容,成功地将手机变成了自己的学习工具。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他利用算法快速提取并分类有效信息,从而实现了自我成长。
吴晓的故事告诉我们,算法本身并无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对于那些能够合理利用算法的人来说,它将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器。而对于那些被算法所控制的人来说,他们则需要学会自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摆脱算法的束缚。
在这个算法狂飙的时代里,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是选择被算法所控制,还是选择利用算法来提升自己?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和行动。正如那句话所说:“不能主宰自己的人,就谈不上自由。”如果我们希望摆脱算法的囚禁,就需要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去夺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