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MCU(微控制器)市场风云变幻,从昔日的资本热土到如今的激烈战场,这一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几何时,MCU因缺芯潮而风光无限,吸引了大量资金与人才的涌入,市场一片繁荣。然而,时过境迁,当前的MCU市场却陷入了内卷与价格战的泥潭。
今年年中,一位工程师在某知名电子论坛上爆料,称有企业要求使用成本不超过三毛钱的单片机(MCU),且功能全面,技术要求详尽至十余页A4纸。尽管项目成本严苛,利润空间微薄,技术支持需求众多,仍有三家供应商竞相免费开发,以争夺这一订单。这一现象,无疑揭示了MCU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据业内专家透露,截至2024年,国产MCU厂商数量已超过400家。如此庞大的竞争群体,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也解释了为何有供应商愿意免费开发以抢占市场份额。国际大厂亦未能幸免,纷纷受到波及,调整市场策略。
以意法半导体(ST)为例,这家MCU领域的昔日巨头,如今也面临着国产MCU的强烈冲击。在价格方面,国产MCU凭借成本优势,原厂定价甚至低至五毛钱,而贸易商为了抢占市场,更是不惜亏本出货。ST MCU在这场价格战中败下阵来,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ST公布的2024年前九个月业绩报告显示,MCU销量同比下降41.3%,约为25.8亿美元,远低于2023年同期的44亿美元。
ST CEO Jean-Marc Chery表示,中国市场份额的下降是导致MCU销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为了提振中国市场份额,ST选择与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推进40nm MCU的代工业务。Jean-Marc Chery坦言,中国是电动汽车最大、最具创新性的市场,如果不参与其中,可能会跟不上市场节奏。
不仅ST,其他国际大厂如Microchip微芯、恩智浦(NXP)、英飞凌等也遭遇了业绩下滑。Microchip在2025财年第二财季实现11.64亿美元营收,同比锐减48.4%。NXP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5.4%,对第四季度前景持悲观态度。英飞凌2024财年营收149.55亿欧元,比上年降低8.3%,运营利润更是比上年降低44.5%。
在国产MCU厂商中,也有企业因市场过度内卷而选择退出。据悉,国内模拟IC头部企业思瑞浦,自2021年切入MCU赛道后,近日决定解散其MCU团队。这一决定预计将影响约80名员工,其中包括部分曾来自德州仪器裁撤的中国区MCU研发团队的成员。思瑞浦曾计划投资2亿人民币开发MCU,但三年过去,MCU产品几乎未实现任何营收。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国产MCU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数据显示,受益于消费电子市场复苏以及国产MCU在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提升,相关厂商的营收表现不俗。兆易创新2024年第三季度销售额达到2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83%。芯海科技和普冉股份的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幅也均超过50%。
库存周转天数也是衡量MCU厂商库存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自2023年开始,MCU厂商就开启了漫长的高位去库存周期。截至目前,多数MCU厂商的库存周转天数已明显下降,去库存进展顺利。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产MCU公司面临着两条发展路径。一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对于中小型MCU公司而言,独立发展之路愈发艰难,并购重组成为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二是卷向高端MCU市场,突破现有利润瓶颈,构建起自身的技术壁垒与竞争优势。目前,国内MCU在家电和消费电子应用领域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而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国内MCU厂商与国际大厂仍有不小的差距。
然而,随着国产MCU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份额的逐步提升,国际大厂在争夺市场份额时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未来,国产MCU公司有望在高端市场取得更多突破,为全球MCU市场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