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竞争风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整个产业链,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自2024年初以来,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几乎没有平息的趋势。行业内不断传出竞争白热化、利润微薄、难以承受数百亿亏损的声音,这些言论在车圈中此起彼伏。
然而,竞争升级已成必然。车企间的较量不仅限于价格、技术和产品,更已经扩展至整个产业链。车企如此,其供应链上的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日,两条新闻再次将中国汽车供应链的痛点推向了风口浪尖。首先是特斯拉副总裁陶琳的一条微博,揭示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向供应商付款时间的变化;其次是比亚迪向供应商提出降价10%的要求。
在寒气笼罩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大多数车企的经营资金都相对紧张。为了获得充沛的现金流,除了外部筹资融资方式,车企们也开始向内部要资金空间。这几年,不少车企凭借市场优势,不断延长向上下游供应商支付应付款项的时间,从而获取大量无息的浮游资金,以减轻现金压力和缓解资金周转的紧迫性。
据彭博社的数据显示,总部位于深圳的车企在2023年向供应链供应商付款的时间需要275天,而2022年为219天,2021年仅为198天;总部位于上海的车企在2023年需要295天来清算应付账款,高于2022年的247天和2021年的197天。更有甚者,某车企用承兑汇票给供应商结款,部分供应商真正拿到货款时,可能已经过去了一年。
虽然延缓付款这种模式本身并无不妥,但过度使用却容易引发问题。短期内或许能降低车企的成本,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对供应链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在比亚迪陷入舆论风波之际,特斯拉也加入了讨论。上月末,陶琳宣布特斯拉在2024年进一步优化了供应链伙伴的付款流程,将周期缩短至约90天,相比去年有所加快。陶琳表示,与供应商伙伴同生共赢,通过技术革新来增效降本,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行业才能更繁荣,消费者才能持续得到最棒的产品。
第一财经也发布了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数据,与陶琳贴出的数据大致相符。其中,特斯拉的付账周期最短。不过关于比亚迪和蔚来两家车企,彭博社与第一财经报道的付款周期差异高达100天以上。
除了账期的拉长,另一个更坏的消息是车企的“压价”。最近,一封名为“2025年比亚迪乘用车降本要求”的邮件截图在网上流传,署名为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乘用车首席运营官何志奇。邮件内容显示,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之际,比亚迪汽车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比亚迪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迎来重大机遇,但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进入大决战、淘汰赛。为增强比亚迪乘用车竞争力,需要整个供应链共同努力、持续降本,因此提出要求——从2025年1月1日起,贵司所供货产品降价1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发函的这家公司叫做“森萨塔”,是一家美国独资做传感器、车用仪表等配件的企业,同时也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财报显示,森萨塔去年的毛利率高达38%以上,远高于比亚迪以及大部分为比亚迪供货的供应商。
对于比亚迪的降价要求,森萨塔反应强烈,称比亚迪当前的做法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是在无底线地透支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韧性,以及国内供应商的生存能力。
事实上,不仅比亚迪在压价,上汽大通等车企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上汽大通向供应商们表示,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可以共同开发出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实现双赢的局面,目标是降本10%。
在汽车行业,每年的年度议价只是常规操作。在这场车企与供应商的博弈中,车企希望供应商降价,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供应商则要保住利润的同时获得来年的订单。在不乐观的预期下,车企要求供应商降价的事情将接连上演。
无论是拉长付款周期还是年年压价,部分车企这一系列引起争议的动作,在当下残酷的市场中,最终都指向了“活下去”这三个字。然而,将压力逐级传导至供应商,这种模式的好坏难以定论。往好的方面看,它能加速产业整合,催生实力更加强劲的头部企业,使强者恒强;但往坏的方面看,它也可能打破多元化的市场氛围,致使整个产业链陷入恶性循环。
首先,过长的付款周期伴随频繁的降价要求,给供应商的资金链带来了沉重负担,可能导致中小型供应商经营困难乃至破产。付款周期的延长还会触发连锁反应,车企若延迟付款,其下游供应商为维持运营,会将风险转移至更下一级的供应商,直至三、四级供应商。最终,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供应商若无法承受资金重压,可能会被迫退出供应体系。
其次,压价内卷也影响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供应商在面临巨大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若无法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只能采取不正当手段来挤压成本,如减少人员配置、放宽质量标准、外包无利产品等。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产品质量,形成了默许的宽松质量文化,经过多次转手后,最初的产品标准和要求往往被忽视。
降低成本的目标值得肯定,但在此过程中也应兼顾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行业的繁荣不应仅限于单一企业的成功,而应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合作与共赢,共同壮大,这样才能确保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