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四川茂县,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山城,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干旱煎熬。庄稼在烈日下奄奄一息,百姓心急火燎,期盼着天降甘霖。
自民国初年的动荡以来,四川历经多场战乱,民不聊生。然而,在这艰难时刻,茂县叠溪镇的百姓仍勉强筹集资金,于城隍庙内举行了一场为城隍老爷“穿衣”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仪式背后,是镇上流传的种种异象:天边红光闪烁、地底传来异响,老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叠溪镇,一个依山傍水的古镇,地势险峻。就在仪式后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下午3时50分,地下传来一声巨响,天崩地裂,叠溪镇瞬间塌陷,被巨大的山体掩埋,只留下一片废墟。岷江水从裂缝中喷涌而出,迅速形成了一个名为“叠溪海子”的堰塞湖。
这场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7.5级,是百年难遇的强震。茂县县城虽然距离震中约65公里,但仍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县衙长屋倒塌,伤亡惨重。救灾人员赶到后,发现叠溪镇已面目全非,仅剩下残破的城隍庙和破碎的城隍老爷塑像。
一位年仅11岁的幸存者回忆,地震发生时,他和几个小伙伴在城隍庙前的树林里休息。一道红光闪过后,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他们仿佛陷入了泥潭,无法动弹。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甩到岷江对岸,身边还有一段叠溪古城的城墙。
地震不仅造成了叠溪镇的毁灭,还形成了多个堰塞湖。其中,叠溪海子尤为巨大,蓄水量超过1.5亿吨。随着地震后水汽的释放,岷江流域连续降雨,堰塞湖的水位不断上升。
然而,茂县的人们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毫无察觉。直到10月9日晚7点多,叠溪堰塞湖终于溃坝,积水如天河倾泻而下,浑浊的浪头高达七八丈,直扑茂县县城。晚上9点不到,茂县县署的张雪岩听到城外涛声汹涌,上城巡视后,被眼前的景象吓得心惊胆战。洪水如脱缰的野马,瞬间冲垮了城墙和城楼。
由于之前已通知全县上山避灾,县城人员伤亡尚少。但城外居民和牲畜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洪水席卷一空。茂县下游的汶川、威州等地更是措手不及,凌晨3点时,洪水已卷到城下,将威州县城冲为白地,汶川县两岸低处的百姓也无一幸免。
洪水继续向西直奔都江堰,沿途的韩家坝、安澜桥及都江堰的金刚堤、平水槽等工程被扫荡无遗。幸运的是,都江堰的古老智慧仍守护着川西人民,洪水的势头在此被化解,化为万千支流,汇入成都平原的无数沟渠中。
灾后,红十字会等组织迅速展开救援,但面对堆积如山的尸体和杂物,以及闷热的天气,收敛工作进展缓慢。不久,尸体开始腐烂,臭气熏天。这场灾难给四川民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各种传说也随之流传开来。
有人说,在堰塞湖崩塌时见到了洪水中有一巨兽,似龙非龙,似蟒非蟒,携带着洪水往下游奔去。还有人言之凿凿地称,在温江西北的沼泽里发现了怪兽的脊椎骨,推测是蛟龙“走蛟”。然而,据茂县负责人张雪岩分析,这些所谓的“龙眼睛”很可能是被冲到河心的房子里的灯光,因房子易燃物燃烧而闪烁。在当时迷信思想浓重的四川民间,这些怪力乱神的事情被编排得绘声绘色,以解释洪水的巨大威力。
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吸收了1933年叠溪大地震堰塞湖血的教训,并将之应用到地震后的防灾减灾中,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