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市场的风向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一变化在宜家商场内表现得尤为明显。本周,消费巴士团队收到消息,称宜家正在进行新一轮限时特惠活动,降价力度空前。我们迅速前往商场,然而,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大吃一惊——这是十几年来,我们见过人最少的宜家。
走进商场,打折信息扑面而来,黄色的价签随处可见,标语“优选好物低于10元/20元/30元”格外醒目。此情此景,不禁让人疑惑,这究竟是那个以清新北欧风著称的宜家,还是一家正在进行清仓大甩卖的折扣店?然而,与山姆会员店等人头攒动的场景相比,宜家的客流量却异常冷清。
餐厅内,曾经需要排队等候的餐盘和餐桌,如今畅通无阻,空位比比皆是。样板间内,床上和沙发上再没有了往日客人满满的景象,一切都显得那么空旷和宁静。尽管当天是工作日,客流量相对周末会有所减少,但曾几何时,即便是工作日,宜家也从不愁客流。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网友对宜家客流量减少的惊讶和讨论。
财报数据更是直接反映了宜家的困境。截至今年八月底的2024财年,宜家母公司Ingka Group的营收同比下滑了5.5%,达到418.64亿欧元,这是五年来首次出现收入下滑。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46.5%,仅为8.06亿元,甚至低于受疫情冲击严重的20财年。中国市场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24财年宜家中国的营收占全球销售额的比例从3.6%下滑至3.5%,折算下来,营收从15.8亿欧元减少至14.6亿欧元,而这一年,宜家中国还新增了4家门店,总数达到39家。
宜家中国的业绩跳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曾几何时,宜家是租房一族、年轻人和小资中产的必逛之地,然而如今,即便宜家喊破嗓子做低价,也难以召回昔日的消费者。那么,宜家究竟怎么了?
其实,宜家的低价策略早在2023年就已经开始实施。去年九月,宜家中国对300余款产品进行降价,今年初更是宣布扩大降价范围,涵盖从几元至数百元不等的商品。整个24财年,宜家中国投入超4亿元用于降价策略,覆盖超过500款产品,占全部品类的50%。如今,在宜家商场内,不乏比名创优品还便宜的小物件,如9.99元的插座、6.99元的山毛榉锅铲等。
然而,尽管宜家在小物件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在大型家具和经典款产品上,消费者仍然感觉不到明显的降价。例如,一款黑色三人沙发的会员价为5399元,但消费者在家具城或新晋国产家居品牌中,可以找到品质相同但价格便宜30%甚至更多的产品。至于一些畅销的小家具,消费者也能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价格更低的同款。
拥有大规模采购能力和全球供应链的宜家,在控制商品成本上本应是个“老手”。然而,随着线下卖场租金、人力和运营成本的持续高企,以及国际运输费用的不断上涨,宜家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宜家中国已经尽可能增加本土化采购的比例,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原料和商品需要跨国物流。国际海运运费的上涨,无疑给宜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除了价格因素外,宜家还面临着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挑战。一些消费者表示,他们再也不能从宜家身上找到满足感和惊喜感。随着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消费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家居家装内容,寻找高颜值、有设计感的家居产品。一些国内品牌如林氏家居、源氏木语等迅速崛起,它们的产品设计巧妙、人性化,更适合现代小户型家庭的需求。这些品牌不仅在线上销售中表现出色,还在线下开设了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更直观的购物体验。
如今,当消费者再次走进宜家时,更多的是一种怀旧和感慨。他们在这里回忆过去的青春时光,感叹曾经的美好。然而,面对满眼的低价标签和空旷的样板间,他们却很难找回曾经的购物冲动。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消费市场中,宜家需要找到新的突破点,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