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表了对未来机器人技术的独到见解。他预测,人形机器人、汽车和无人机将成为未来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三大机器人类型。这一观点并非黄仁勋首次提出,早在今年3月的英伟达GTC大会上,他已明确表达了这一看法。
在GTC大会上,黄仁勋携手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Boston Dynamics、Figure AI、宇树等9家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共同推出了英伟达的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的雄心壮志,也体现了其对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坚定信念。
黄仁勋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其普及程度或将与汽车不相上下。这一观点与特斯拉CEO马斯克不谋而合。马斯克曾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表示,未来全世界每个人都会想要一个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人类的比例至少为2:1,甚至可能达到1:1,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达到100亿、200亿甚至300亿。
黄仁勋在采访中坦言,100年后大街上将到处都是人形机器人。马斯克也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程度将是汽车的10倍。尽管两位科技大佬都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信心,但他们在实现路径上却有所不同。
黄仁勋更注重英伟达作为技术服务商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制造人形机器人。英伟达机器人和边缘计算副总裁Deepu Talla在东京会议上表示,英伟达的目标是一个由数十万家机器人制造商组成的分散市场,而不是由少数几家主导的集中式智能手机市场。英伟达为机器人提供平台,而不是制造机器人本身。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伟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他们首先搭建了一套仿真训练设施,包括虚拟场所构建、机器人与环境互动的仿真训练以及机器人控制规划学习的仿真训练。这一设施依托于英伟达的Omniverse、Isaac Sim和Isaac Lab等平台,为机器人提供了高效的训练环境。
Omniverse被比喻为一座城市,人形机器人在其中进行各种劳动活动。Isaac Sim则像健身房一样,让人形机器人进行与环境交互的能力训练。Isaac Lab则像图书馆一样,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算法开发与训练的平台。通过这一仿真训练设施,英伟达提高了机器人数据训练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英伟达还在人形机器人芯片领域进行了深入研发。他们计划于2025年推出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专用芯片Jetson Thor。这款芯片具备高性能AI推理能力,可以支持运行如GR00T等大型多模态生成式AI模型。Jetson Thor采用英伟达最新的Blackwell架构,并配备Transformer引擎,可以支持人形机器人在视觉、语音和触觉等多模态感知下的交互。
英伟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不仅限于软件和芯片,他们还通过GTC大会等平台,与多家机器人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成为了英伟达仿真训练设施的首批用户,共同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