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终的到来,汽车行业步入回顾与展望的关键时刻,“油电同权”议题悄然成为舆论的风向标,呼声日益高涨。此话题不仅敏感且充满争议,更激发了以往较为低调的燃油车车主群体的共鸣。
早在11月中旬,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重庆某论坛的发言,提及“深入挖掘内燃机潜力”与“同步推进内燃机技术进步”,迅速在业内掀起波澜。
“油电同权”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广大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尤其是那些长期被忽视的燃油车车主。在网络空间中,尽管新能源车话题占据主导,但数据显示,燃油车在乘用车市场仍占据48%的份额,与新能源车几乎平分秋色。
这部分“沉默的大多数”在购车时承担了更高的税负与使用成本,却常在网络上遭受误解与偏见。他们渴望“油电同权”,期望在购买和使用燃油车时能享有与电动车同等的待遇。这种呼声不仅反映了燃油车车主的诉求,也揭示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从行业角度看,“油电同权”还触及了盈利难题这一痛点。当前,无论是新兴势力还是传统大厂,电动车业务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依赖资本市场融资或集团内部燃油车利润支撑。年底,多家新势力车企的倒闭更是凸显了新能源企业的盈利困境。
尽管燃油车常被唱衰,但它们仍是汽车产业的盈利支柱,支撑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因此,“油电同权”不仅是为了回应消费者的呼声,更是为了改善汽车产业的盈利状况,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混动技术的发展为燃油车注入了新的活力。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电动车(EREV)等“带发动机的新能源车”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2024年前10个月,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70%,市场份额提升至30%。这一趋势表明,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技术成熟且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车型。
面对“油电同权”的呼声,如何破局成为关键。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新能源车的鼓励政策,而是要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发展。政策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调整税费政策等资源分配方式,让消费者能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车型。
例如,当前以旧换新政策主要倾向于新能源车,但若能对老旧燃油车换购高效燃油车提供同等补贴,将更能体现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尊重。真正的“油电同权”,是让消费者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自主选择未来方向,而非被单一政策所左右。
在中国汽车产业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油电同权”不仅是对技术竞争的理性回应,更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考量。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应回归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用“脚”投票决定未来的技术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