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智能手机领域再次迎来了新的变革。这一次,焦点聚集在了一个看似熟悉却又焕然一新的概念上——AI手机。近日,一位手持最新款iPhone 16 Pro Max的朋友向笔者表达了他的困惑与不解,他手中的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旗舰机,在AI功能上却似乎并未如预期般惊艳亮相。
“我那么大个AI,去哪了?”他半开玩笑地质问道。的确,尽管苹果在发布会上大肆宣扬了其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的概念,但这项功能在国内依然处于“水土不服”的状态,迟迟未能上线。
这张来自Canalys的数据图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AI手机出货量份额中,各大品牌竞相角逐。然而,苹果在AI功能上的缺席,却在这份榜单上显得尤为突兀。朋友手中的iPhone 16 Pro Max,尽管搭载了强大的A18 Pro芯片,但在实际体验中,却未能感受到发布会上所描绘的那般AI魅力。
那么,Canalys为何会给出这样一份似乎与消费者实际体验“脱节”的报告呢?原因在于,其对AI手机的定义是“具有AI能力的智能手机”。换言之,只要手机具备AI处理的能力,无论是否实际可用,都可被归类为AI手机。而根据IDC的更为严格的标准,AI手机则需具备算力大于30TOPS的NPU、支持生成式AI模型的SoC以及能够端侧运行各种大模型的能力。按照这个标准,iPhone 16 Pro Max无疑是一部名副其实的AI手机。
然而,在国内市场上,AI手机的竞争却早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有无”的层面。过去两个多月里,国产AI手机新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OPPO、vivo、荣耀、小米、华为等品牌纷纷亮出了自己的AI大招,AI智能体、AI手机操作系统(AI OS)等概念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
这些国产AI手机不仅具备了苹果所宣传的那些AI功能,更在落地速度和用户体验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用户只需简单的一句话,AI就能操作手机屏幕下单购买一杯口味恰到好处的咖啡;一键召唤AI,它就能通过摄像头识别手机屏幕上的内容,为用户呈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相比之下,装了AI App的手机虽然也可以联网使用云端大模型进行处理,但在稳定性、隐私安全以及成本方面却存在诸多挑战。云端处理不仅可能面临延迟和可靠性问题,还可能带来高昂的成本和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将重心放在端侧AI的落地和优化上。
AI手机与装了AI App的手机之间的区别还体现在用户体验上。AI手机能够真正实现系统级的操作、跨应用的调度以及复杂的场景分析和智能决策执行。例如,用户可以直接与AI助手交互,完成手机设置的调整、文字内容的提炼总结以及个性化的购物下单等操作。这些体验都是AI App所无法提供的。
AI手机在AI图片美化等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从拍照前的AI场景识别到拍摄时的AI图像处理再到后期的AI闭眼修复、AI路人消除和AI一键美颜等功能,AI手机都能够实现流畅且高效的处理。而AI App则更多停留在单一的图片风格转换或美颜功能上。
当然,云端处理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优势,如高质量的AI图文生成等。因此,许多手机厂商采用了“端云结合、端云协同”的模式来做AI手机。在能够端侧处理的情况下优先使用端侧算力,而在端侧无法处理或处理效果不佳时则调用云端大模型进行处理。
在这场AI手机的竞争中,AI智能体和AI OS成为了关键所在。从苹果到国内华米OV荣耀等品牌,都在努力打造一个深入介入操作系统的AI智能体和一个可以随时交互的强大AI助手。这些智能助手不仅承担了人与AI交互入口的角色,更是实现各种AI体验和服务的关键所在。
AI OS的发展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手机厂商在软硬件技术层面进行深度优化和创新,以突破存储、算力、功耗等瓶颈问题。同时,还需要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AI应用服务生态,以确保AI手机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且优质的AI体验。
在这场硬仗中,每个厂商都在全力以赴地投入研发和创新。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用户体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