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科技圈正酝酿着新一轮的硬件热潮。去年,“百模大战”让科技界沸腾,而今年,市场或将迎来“百镜大战”的激烈竞争。多个科技公司纷纷推出搭载大模型的AI眼镜,试图在这一新兴领域站稳脚跟。
蜂巢科技、百度、Rokid等国内厂商相继发布了支持大模型的AI眼镜产品。其中,蜂巢科技的界环AI眼镜支持国内主流大模型,百度的小度AI眼镜则搭载了自家的文心大模型,而Rokid则推出了搭载通义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小米和致敬未知等厂商也计划在2025年推出相关产品,而苹果也被传出正在研究AI眼镜市场的消息。
这场硬件热潮的兴起,与美国科技巨头meta的推动密不可分。meta与雷朋联合推出的AI眼镜Ray-Ban meta在发售仅9个月内就售出了100多万台,成为智能硬件领域的黑马。这款眼镜的成功,不仅让智能硬件创业者们看到了希望,也让大模型厂商们找到了新的落地载体。
然而,大模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价格战和营销战的双重夹击下,国产大模型陷入了同质化、技术落地难、商业化缓慢的困境。尽管各大厂商纷纷降价并加大营销力度,但消费者对于大模型技术的期待与实际体验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大模型与AI眼镜的结合,似乎为双方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AI眼镜的市场前景也并非一片光明。尽管meta眼镜取得了成功,但智能眼镜市场的发展一直令人失望。轻便性、显示效果、续航和智能化功能等方面的技术瓶颈,让智能眼镜始终无法兑现概念产品发布会上的承诺。根据维深信息发布的研究报告,2024年三季度全球AR销量同比下滑4%,这是AR眼镜近几年首次出现销量同比下滑。
尽管如此,AI眼镜与大模型的结合仍然被看作是大模型商业落地的希望。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数十个团队开始研发AI眼镜,其中包括新入局的创业者和小米、字节跳动等大公司。然而,这种乐观情绪可能过于盲目。meta眼镜的成功并非靠大模型带来的AI功能升级,而是其轻便、舒适和时尚的设计。消费者对于AI眼镜的需求更多集中在拍摄功能上,而非花哨的AI功能。
AI眼镜并非智能硬件设备的最终形态,而是AR眼镜的过渡性产品。AR眼镜的发展受到应用场景有限、内容生态匮乏等问题的制约,导致其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相对小众。因此,AI眼镜更像是AR眼镜不成熟的一个产物。对于AR眼镜和AI眼镜的选择,meta显然更看重前者。在最近的meta Connect 2024上,扎克伯格重点介绍了耗资数十亿美元研发的首款AR眼镜Orion,称其为“地表最强”。
对于想要在AI眼镜上展示能力的大模型厂商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尽管AI眼镜的市场渗透率仍然很低,但这一领域的想象力却不容忽视。然而,要想在AI眼镜上取得成功,大模型厂商需要解决技术落地和商业化的问题。同时,他们还需要面对消费者对于智能眼镜的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
在这场由meta眼镜引发的硬件潮流中,AR相关创业公司以及手机厂商们看到了新的想象力。大模型厂商的价格战降低了硬件接入大模型的成本,让他们敢于试错。然而,如果以大模型为卖点的AI眼镜在国内市场上未能获得消费端的成功,那么外界对国产大模型的质疑只会更加严重。
智能眼镜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需要更多极具创新、颠覆市场的产品去支撑。国内谁将创造下一个口碑和销量俱佳的“Ray-Ban meta”,谁就能率先突出重围。然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大模型厂商不能把宝都押在AI眼镜上。他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落地载体和商业模式,以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