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观察者网在微博平台上发起了一项名为#反网络新四害#的公众投票活动,旨在揭示当代互联网环境中的四大负面现象。经过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和投票,“网络谣言”、“饭圈文化”、“网络暴力”以及“极端言论”被选为“网络新四害”,凸显了这些现象对互联网生态的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探讨这些“网络新四害”的根源、传播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观察者网随后组织了一系列评论文章的刊发。这些文章不仅分析了这些负面现象背后的机制,还呼吁广大网友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近年来,多起由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事件震惊社会。从2018年德阳女医生安医生的自杀,到2022年“寻亲男孩”刘学州的离世,再到2023年粉色头发女孩郑灵华的悲剧,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元凶——网络暴力。在这些年轻生命消逝的背后,网络暴力的危害显得尤为突出。
以郑灵华为例,她在2022年染了一头粉色头发,这本是个人的自由表达,却意外引发了网络上的一系列谣言和攻击。这些攻击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网络暴力,给郑灵华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
网络暴力之所以能成为“刽子手”,部分原因在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直接,且往往缺乏必要的审核和约束。这使得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新闻记者”或“评论者”,在追求情绪刺激的同时,忽视了新闻传播的基本伦理规范。网络环境的隐秘性也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往往更容易释放内心的恶意,而不用担心承担相应的责任。
然而,网络暴力的治理却面临着诸多难点。从法律角度来看,当前针对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定相对较为宽泛,且量刑较轻。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即使在网络暴力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对施暴者的处罚也往往不够严厉。这导致网络暴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规制。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网络暴力治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需要确保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网络暴力风险。然而,在实践中,一些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往往过于追求流量和盈利,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针对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意识和监管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广大网民也应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作用不容忽视。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完善。针对网络暴力所带来的法益损害,法律评价应当更加准确和恰当。这不仅可以为受害者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也可以对网络暴力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
除了法律规制和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外,广大网民的自我约束也是防治网络暴力的关键。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时,网民应保持理性和质疑的态度,避免盲目跟风或传播不实信息。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不参与或支持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
最后,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网民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不用担心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同时,我们也希望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构建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