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媒体对中国航天领域的快速进步再次表达了关注与焦虑,特别是针对我国神舟十九号正在进行的太空实验。据报道,该实验似乎与中国空间站的潜在扩建计划紧密相关。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公布的信息,我国正在进行的实验聚焦于“充气柔性密封舱”技术,并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一技术在轨测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太空站扩展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于2024年11月正式宣布,我国首个充气柔性密封舱已圆满完成在轨飞行实验。这种密封舱采用柔性蒙皮复合材料制成,具备多功能性,能够在火箭发射时折叠并泄气,进入预定轨道后再通过充气展开,从而迅速扩大内部空间。
美国媒体对此表示了浓厚兴趣,并猜测这一实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扩建我国现有的天宫空间站。报道中多次使用“悄悄”、“秘密”等词汇,试图营造一种神秘氛围,仿佛我国正在秘密研发某种太空武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我国在充气柔性密封舱技术方面的研发早已有之。早在2022年,通过“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一箭六星”时,就曾透露过中科院正在研制无机材料固化工程,为建造大型充气展开式柔性太空舱做技术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方面也并非在这一领域毫无建树。早在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与毕格罗航天公司签订了订购协议,开发充气式太空舱。2016年,一款重达1.4吨、展开后能提供16立方米空间的充气式太空舱已成功进入太空。毕格罗航天公司还在研发一款名为B330的充气模块,旨在月球或火星表面建造大型充气空间站。
然而,尽管美国方面在这一领域有所进展,但似乎并未打算继续投资建造传统的固定空间站。相反,他们正在考虑使用充气式空间站作为国际空间站的替代品。这一转变意味着,未来在太空中能够容纳多人的固定空间站,或将仅剩中国一家。
对于我国而言,充气展开式柔性太空舱的出现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更为我国在航天和探月工程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将能够临时性增加空间站的有效载荷,并提供新的微重力试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