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比亚迪等大型企业对应聘者教育背景态度的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针对一年制硕士学位,尤其是香港地区高校授予的此类学位,市场反应尤为显著。
七月,一位刚从香港知名高校获得硕士学位的内地学生,在秋招季节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她回忆起本科时期,陪同朋友参加比亚迪面试的场景,当时比亚迪对海归人才展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她以更高的学历背景归来时,却发现求职之路并不如预期般顺畅。
不仅比亚迪,今年多家大型企业和选调项目都传出对一年制硕士学位,特别是香港高校授予的此类学位,采取“谨慎考虑”的态度。尽管简历和面试流程依旧,但最终的录用名单上却鲜有此类背景的学生。
七月和许多同样背景的学生都感到困惑和不解。他们入学时,香港高校的硕士学位还是市场上的“香饽饽”,月薪高达数万,工作于大厂或投行,享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然而,短短一年时间,形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晓淑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名来自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她通过考研和保研的努力失败后,将目光转向了香港。在家族聚会上,她了解到亲戚的孩子通过港硕进入头部大厂,月薪丰厚,这让她看到了新的希望。她迅速决定转向香港,并成功进入了QS排名前100的高校。
然而,入学后的她发现,香港的高等教育虽然资源优质,但背后的竞争和压力也同样巨大。而且,随着越来越多内地学生涌入香港高校,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也开始变得拥挤。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能完全转化为就业市场上的优势。许多港硕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被视为“plus版211”的候选人,与国内硕士相比,他们往往处于“备选”位置。
青池,港硕毕业生之一,在秋招中亲身经历了这种区别对待。她发现,尽管自己在面试中表现出色,但最终的offer往往被国内硕士占据。她感慨道,港硕毕业生在企业眼中,似乎只是比211硕士稍强一点的“水硕”。
加莉则进一步指出,港硕的学制较短,实际上课时间不足半年,加上课程强度减半,使得部分学生容易放飞自我,导致整体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种现象进一步影响了港硕在就业市场上的声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部分港硕毕业生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张镜就是一个例子,他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职业道路——销售。他认为,在大家都追求高薪体面工作时,展现出与众不同才能脱颖而出。
香港签证政策也为港硕毕业生提供了一条留港的后路。然而,留港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晓淑发现,尽管香港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但竞争同样激烈,且需要适应香港本地的文化和工作节奏。
子婳的表姐则是一个留港成功的例子,她顺利入职香港的一所中学,获得了高薪和尊重。然而,子婳却发现,表姐在港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轻松,她需要面对非港籍教师的身份焦虑和工作压力。
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港硕毕业生需要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地面对挑战。他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还需要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同时,企业和招聘方也需要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价值,避免过度依赖学历背景而忽略实际能力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