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大模型投流,你真的做对了吗?

   时间:2024-12-11 12:55:57 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当前的数字化职场中,AI工具已成为许多打工人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制作PPT、编写简报,还是设计海报,AI工具都展现出了其不可或缺的价值。然而,尽管AI应用产品层面已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一个稳固的AI用户生态尚未形成。因此,谁能有效吸引并留住用户,谁就有可能实现规模化发展,成功完成商业化闭环。

然而,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不少大模型公司的投放策略仍显粗糙,主要集中在快速获取流量上。如何更好地实现用户留存、持续获客,甚至推动用户付费,仍是这些公司需要面对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AI大模型应用爆发期,营销投放如何实现长效用户增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与几位大模型应用领域的创业者交流后,我们发现,许多大模型公司在营销投放上存在几个共性问题。首先,它们过于追求日活流量和用户数等规模上的增长,而忽视了获客效率。虽然抢规模本身没有错,但单一追求用户规模是不够全面的。在追求用户规模的同时,更应注重获客效率,关注CAC(获客成本)。参考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应用大战的最终比拼,往往就是谁的获客成本更低。

其次,在投放渠道的选择上,许多公司过于追求迅速起量等阶段效果,而忽视了扎根场景。从KPI的角度看,日活、月活数据的确亮眼,但更重要的是,选择的投放渠道是否能真正触达有需求痛点的用户。实际上,扎根场景比单一追求流量效果更为关键。目前,市面上的AI大模型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娱乐类和办公类。娱乐类场景虽然容易吸引流量,但用户粘性不高,转化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而办公类场景,如一键生产PPT、一键生成海报等,多为效率工具,真正高频、深度使用的场景是PC端。

许多大模型公司还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PC投流渠道的价值。秒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PC屏在中青年、一线城市以及高知人群中的集中度很高,这部分人群对游戏、旅游、数码、教育、科技等行业的消费力更强。然而,在实际投流决策中,许多营销决策者将PC渠道与移动端渠道视为“替代品”,而非“互补品”。事实上,随着PC端基础设施的完善,PC端的投放可能带来更显著的效果。

在这方面,深耕PC多年的360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方面,360在PC端拥有可观的流量,5.3亿月活,位居行业前列。另一方面,凭借搜索、软件管家、安全卫士、浏览器等国民级用户产品,360占据了搜索、桌面等重量级用户入口,积累了海量全链营销大数据。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爆发,360不仅对搜索、导航等用户产品进行了AI化升级,还在营销产品、技术、模型等层面发力,以AI技术赋能营销全链路。

从获客成本的角度来看,PC端流量洼地的价值不容忽视。相比移动端,PC端的获客成本反而更低。据透露,目前AI产品在短视频平台的投流获客成本较高,而在360的获客成本可以控制在3-5元。这主要得益于PC端搜索+应用分发的两大入口优势。通过识别及匹配用户真实意图需求,360能够优先推送AI工具,为用户提供更优的工作提效选择。这种精准匹配不仅提升了用户满意度,还提高了营销转化率。

从用户决策的角度来看,AI工具付费是一个长决策周期的付费行为。PC端作为信息的深层处理终端,能够在客单价高、链路长的消费中更好地影响消费者做出理性决策。在PC场景下,AI工具营销可以真正实现按需搜索、下载安装、直接使用。这种决策链路长但访问路径短的特点,使得用户能够优先体验产品,从而更有底气地付费。

多种媒介形态共存是当前的大趋势。无论是移动端还是PC端,都有各自的价值和优势。移动互联网初期,许多企业认为线上营销是重点,而线下不重要。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线下门店和实体渠道。同样地,在AI工具营销中,移动端当然可以办公,但深度、长期、高频的使用场景一定是PC端。因为PC端离用户痛点更近,更容易转化和高频触达。

在这方面,360的打法值得借鉴。通过智能营销漏斗模型,360从PC任务场景获取潜在目标人群,然后通过垂类办公场景进一步聚焦意向目标人群,最后通过精准提效场景锁定核心目标人群,最终完成付费转化。这种逐级击破的策略,有针对性地优化了投放效果,提升了营销转化率。

随着AI大模型的爆发,PC场景全面起势。生成式AI工具用户规模增长、PC出货量提升等利好因素将进一步激发PC营销势能。因此,在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短视频和移动端时,重新审视PC渠道的价值,或许能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媒介的价值在于其稀缺性和对商业竞争力的提升。无论是PC还是其他媒介形态,只要有价值,就应该被重视和利用。在这个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只有灵活应对、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