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如何更便捷地让用户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成为了各大科技公司竞相探索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AI输入法应运而生,旨在将AI能力无缝融入用户的输入体验中,然而,市场上的AI输入法表现各异,用户体验也大相径庭。
周末,当笔者试图在一家新发现的小餐馆留下好评时,一个念头闪过:何不借助AI来完成这项任务?于是,笔者打开了一款流行的第三方大模型应用,请求它生成一段好评,然后将这段文字复制粘贴到了美团的评论区。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耗费了大量时间,包括在应用间切换、删除不必要的提示语等。这一经历不禁让人思考,如果AI输入法能够直接解决这些问题,那该有多好。
实际上,无论是在移动端还是PC端,用户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尽管一些软件已经尝试整合AI能力,比如豆包应用提供了AI搜索和翻译功能,WPS则通过大模型会员助力写作,但这些应用往往只能在其特定的场景中使用,无法跨平台、跨应用地提供便捷的AI服务。因此,AI输入法的出现,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然而,市场上的AI输入法表现如何?笔者选取了搜狗、微信和百度这三款用户基数庞大的输入法进行了体验。
搜狗输入法作为老牌输入法之一,其AI能力由腾讯元宝提供。在移动端,搜狗输入法支持输入即搜的功能,用户在对话框中打出问题时,输入法会在候选词旁提供一个放大镜按钮,点击即可搜索。搜狗还提供了AI搜索页面,用户可以直接调用不同方向的智能体进行询问。然而,搜狗输入法的AI搜索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有时会出现事实性错误。而在PC端,搜狗输入法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一些在移动端表现尚可的功能到了PC端就直接失效了。
相比之下,微信输入法则显得更加简洁和克制。在移动端,微信输入法的默认设置只有语音转文字、AI搜索和键盘类型切换三个功能,给人一种干净且整洁的感觉。在AI功能上,微信输入法几乎就是“阉割”版本的搜狗输入法,但增加了不少微信特色,比如输入上市公司名称后会出现K线标志,可以查看股价走势。而在PC端,微信输入法的表现同样简洁,搜索问题后通过加一个“=”即可完成搜索,回答的质量也明显高于搜狗输入法。
百度输入法则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尽管背靠国内AI巨头百度,但百度输入法的AI功能却需要收费才能使用,而且移动端和PC端的权益也不一致。在使用体验上,百度输入法的AI问问功能类似于百度搜索的AI版或大模型的对话,回答水平尚可但缺乏亮点。而其他功能如神评论、AI表情等则显得比较鸡肋,给人一种强行堆砌功能的感觉。在PC端,百度输入法同样没有提供便捷的AI搜索入口,而是放置了一个AI入口按钮,导致用户需要在键盘和鼠标之间来回切换,体验较差。
市场上的AI输入法各有千秋,但真正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AI服务的并不多。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够有一款能够跨平台、跨应用地提供稳定、准确的AI服务的输入法。因此,各大输入法厂商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AI技术的整合能力和用户体验的友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