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低空经济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复制新能源辉煌之路有多难?

   时间:2024-12-12 20:04:19 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领域的浩瀚星空中,2024年迎来了一颗新星——“低空经济”,它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造车、元宇宙与大模型构筑的热度天际,成为新的焦点。从2021年初现端倪,到如今显露爆发迹象,低空经济经历了数年的酝酿。

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间,多支与低空经济相关的股票,股价在短短一个月内飙升了三倍有余。这股热潮不仅吸引了无数创业者的目光,更促使企业注册量激增。据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近0.9万家,同比增幅高达36.24%。截至今年2月,全国范围内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总数已逼近7万家。

投资界的热情同样高涨。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低空经济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56起,融资金额总计39亿元,较去年同期均有显著提升。这一连串的数字,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轨迹。

低空经济与新能源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在于两者的发展轨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更在于它们共享着“电动化”的底层逻辑。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核心在于低空装备制造,尤其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令人瞩目的是,eVTOL的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高达70%-80%的重合度,其电机、电控、电池三大系统更是直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积累。

在这一新兴赛道上,不少新能源时代的“老面孔”纷纷现身。小鹏、广汽、吉利、丰田等车企,以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都在低空经济领域找到了新的战场。然而,尽管两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却与新能源存在着本质差异。

新能源产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市场的强劲需求。C端市场的广泛需求为上游生产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低空经济却面临着个人消费时代来临缓慢的困境。这一差异,使得低空经济难以复制新能源当年的爆发式增长。

虽然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反应速度全球领先,但在低空经济领域,国内却稍晚了一步。海外巨头如波音、空客早已强势入局,并完成了对eVTOL头部企业的收购。与此同时,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科技企业也层出不穷,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430家企业投入eVTOL研发,概念型号更是超过1000个。

尽管如此,国内低空经济领域依然不乏亮点。无人机领域的大疆,在全球消费级市场中占据高达70%的份额;亿航智能、峰飞科技等企业也在eVTOL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随着全球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残酷的洗牌期也悄然来临。融资与破产并存的戏码,在国内外低空领域屡见不鲜。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A股低空经济相关上市公司达252家,营业收入合计超过4400亿元,归母净利润总计131.89亿元。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一些老牌企业却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困境。无人机巨头“航天彩虹”和“纵横股份”等企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全球低空经济的产业价值依然集中在上游制造环节,eVTOL等主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以破产的Lilium为例,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已达14亿欧元,其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均大幅增长。

面对这一现状,国内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力度。然而,这一努力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风口袭来,前进一步可能带来不堪重负的压力,但若原地打转,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尽管如此,低空经济依然在等待一个机会。随着大众消费场景的逐渐拓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飞行培训等新兴消费方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重庆、天津、西安等地的低空旅游项目如火如荼,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然而,从整体而言,低空经济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真正的大众消费还有一定的距离。

飞行执照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发展。然而,高昂的培训费用却限制了飞行执照的普及率。运动执照费用在6.8万至10.8万之间,私照更是高达16.8万,商照更是天文数字。这一高昂的门槛,使得低空经济难以像新能源汽车那样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