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极越汽车深陷经营困境,其突然曝出的“解散”风波引起了广泛关注。12月11日下午,公司CEO夏一平在线上内部会议上坦诚,企业正面临严重的经营难题,需要进行调整。然而,会后人力资源部提出的员工安置方案却让员工们措手不及:要么选择停薪留职但无社保和公积金保障,要么在12月16日前自愿离职,但离职补偿也无法保证。
随着风波的持续发酵,极越汽车的困境逐渐浮出水面。目前,部分线下门店已无法正常运营,线上主播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与此同时,供应商纷纷公开催款,甚至有传言称员工开始搬走公司物资,体验店所在的商场扣押了试驾车。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极越汽车这个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投资的“宠儿”一夜之间变成了“弃儿”。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兴衰本是市场规律。然而,极越汽车的失败却显得尤为“稚嫩”。一位业内专家指出,作为一家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金为王”应是首要原则。然而,极越汽车却似乎对自己的财务状况缺乏清晰的认知,导致在困境来临时措手不及。
该专家还强调,企业应进行“极限生存”测试,模拟在不利条件下如何保持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然而,从极越汽车的情况来看,他们显然没有做好这一准备。在销量低迷的情况下,企业本应采取降本增效的措施,但极越汽车却似乎在这方面缺乏行动。直到最近,夏一平在公开信中才提到了“降本增效”,但这更像是在困境中的无奈之举。
极越汽车的困境也反映出当下许多企业在经营决策上的犹豫不决。表面上看,企业老板似乎心怀天下,不愿放弃任何一块业务和员工。但实际上,这种缺乏决断力的经营方式最终只会伤害所有员工,尤其是那些为公司辛勤付出的奋斗者。
极越汽车之所以未能提前采取行动,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危机感。他们过于依赖股东的输血,而忽视了自身的经营能力和风险防控。然而,股东并非慈善家,面对一个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盈利性差的企业,他们不会轻易地为其填补无底洞。
值得注意的是,极越汽车的两位股东在投后管理上显然存在不足。他们投入了巨额资金,但并未能有效监控企业的运营情况,导致风险在不知不觉中累积。近年来,虽然一些VC和CVC开始尝试计算人效和财效等深度数据来评估项目质量,但这类努力显然还不够。扁平化指数、战斗人员占比、组织体脂率等指标对于创业公司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成为风控的准绳。
中国的一级市场发展至今,VC和CVC在投后管理上仍显得相当不成熟。一些VC坦言,他们缺乏投后管理系统,而只是通过电话问候创业者,提供情绪价值。而CVC则更为“豪放”,有的甚至自嘲为“投后磕头系统”,将创业者视为“爹”。这种投机式的投资方式不仅无法有效防控风险,还可能助长创业者的投机行为。
事实上,投后管理并非无法作为。许多VC和CVC之所以不愿深入管理,主要是担心面对创业者的挑战和麻烦。然而,真正的价值投资并非简单地豪赌创业者,而是通过有效的投后管理来降低风险、提升项目质量。投机式的创业者遇上投机式的投资者,再加上缺位的投后管理,最终只会催生突然的“暴雷”。
极越汽车的失败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悲剧,更是对整个创业和投资生态的警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更加理性、审慎地面对市场风险和经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发展,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