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车主的遭遇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购买了一辆新兴造车品牌的汽车,仅一个月后,这辆车在二手车市场的估价竟低至2万元,而当初他的购入价格高达23万元。车辆价值的急剧缩水,让这位车主深感痛心。这一事件并非个例,随着多家新兴造车企业陷入困境,越来越多的车主正面临类似的难题。
更为棘手的是,许多新兴品牌汽车的配件都是定制化的。一旦车企倒闭,车主将面临配件难以购买的困境。已有车主在车尾贴上警示,提醒其他车辆不要追尾,因为一旦损坏,维修将变得异常困难。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个别车主,而是成为了众多新兴造车企业车主的共同担忧。
目前,在众多新兴造车企业中,仅有三家实现了盈利,其余均处于亏损状态。投资者的耐心正在逐渐消磨,不愿再为这些企业注入资金。此次陷入困境的汽车企业,正是因为两大股东拒绝继续投资。这一事件无疑为其他尚未实现自我造血能力的新造车企业敲响了警钟。
与消费电子产品不同,汽车的配件并未实现高度标准化。各品牌汽车的配件大多无法通用,这导致汽车企业在建立配件供应链时,需要与供应链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然而,随着车企的倒闭,这种合作关系将难以为继,车主的维修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
新能源汽车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汽车搭载了更多的科技元素,芯片数量高达上千颗。这导致汽车的产业链更长,维修难度更大。一旦车辆发生故障,车主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维修费用,甚至需要返厂维修,这大大增加了维修时间和成本。
某美国车企的车主就曾抱怨,他的车辆许多配件都实现了一体化,无法在4S店完成维修,只能返厂。这不仅增加了维修费用,还延长了维修时间,给他的日常用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智能汽车车主身上,他们纷纷表示,高科技配件一旦损坏,维修费用惊人。
智能汽车虽然增加了互联网、智能驾驶等功能,提升了用户的用车体验,但也带来了高昂的维修成本。一些车主表示,他们宁愿忍受一些小故障,也不愿承担高昂的维修费用。这导致智能汽车在车主眼中变成了“宝贝”,使用时需要格外小心。
消费者对于新兴品牌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渐增强。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大品牌。国内销量排名第二、第三的长安和吉利,月销量分别达到了10万辆和9.1万辆,而新造车企业的销量则远远落后于这些传统品牌。这一现象表明,消费者正在向传统汽车品牌倾斜,这将进一步加速那些承受风险能力不足的新造车企业的倒闭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