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个曾被视为潜力股的品牌——极越,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过去一年内,极越仅售出1.4万辆汽车,这一数字不仅未能让其在新势力阵营中站稳脚跟,反而成为了市场边缘的注脚。
极越的诞生,原本承载着百度与吉利合作的厚望。然而,自2023年8月从“集度”更名而来,并正式归入吉利旗下后,极越便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吉利旗下品牌众多,极越在其中显得并不突出,甚至与吉利旗下的其他品牌形成了直接竞争。这样的品牌定位,无疑为其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市场环境的恶化,更是让极越雪上加霜。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多家新势力车企相继倒下。极越在这样的背景下入局,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夏一平,这位摩拜单车前CTO,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极越的运营中,但似乎并未能扭转局势。
夏一平曾试图通过个人IP营销来挽救极越。他在抖音上频繁发布短视频,甚至亲自参与直播,进行极限跌落测试等活动,试图吸引消费者的关注。然而,这些努力并未能带来销量的显著提升。极越的市场竞争力,显然不是依靠CEO的个人魅力就能解决的。
更糟糕的是,极越在产品和营销上都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其纯电车型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却未能配备行业标配的800V快充技术。同时,极越在设计上的创新也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反而引发了不少争议。在营销方面,极越的话术过于夸张,甚至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议,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形象。
如今,极越的困境已经波及到了供应商和员工。有媒体报道称,极越拖欠了多家供应商的款项,其中包括传播供应商和抖音直播广告投放垫款。同时,极越的员工也面临着被裁员的困境,他们不仅要面对失业的压力,还要为讨回工资和社保而奔波。
极越的困境,不仅是对其自身的打击,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警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车企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极越的失败,无疑为其他车企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
在极越的门店内,员工们利用最后的机会在直播间内求职,甚至有人将公司的微波炉挂到了二手交易平台上。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感叹极越的落寞与无奈。而极越的遭遇,也再次证明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残酷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