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IPO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步入一个全新的常态。今年,IPO在审企业数量锐减,与去年相比下降了超过六成,同时撤否家数大幅攀升至432家,而成功上市企业仅94家,这三项关键数据均在近三年中刷新了各自的最低或最高纪录。
具体来看,IPO在审企业的现状令人瞩目。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37家企业处于审核状态,其中上交所70家,包括主板47家和科创板23家;深交所86家,涵盖主板33家和创业板53家;北交所则有81家。与2023年和2022年相比,在审企业数量分别下降了65.75%和71.13%,显示出审核队列的显著缩减。
撤否家数的激增成为今年IPO市场的另一大特点。432家撤否企业中,撤单占据主导地位,其中9家IPO被终止注册。与去年相比,撤单数量分别增长了59.93%和48.26%,反映出企业在IPO路上的挑战日益严峻。
然而,与撤否数据的高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功上市企业的数量却大幅减少。年内仅有94家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总额为613.05亿元。与去年相比,上市家数分别减少了69.97%和77.99%,显示出IPO市场的严峻形势。
从发行节奏来看,今年IPO市场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以三季度为分界点。1月成为年内上市高峰,共有14家企业上市;而5月则下降至3家;到了10月和11月,市场又出现小幅回暖,上市家数分别达到10家和11家。在上市板块方面,创业板以36家上市企业和215.36亿元的融资额领跑。
保荐机构在IPO市场中的表现也备受关注。今年共有62家券商有撤回项目,其中IPO保荐家数位居前十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民生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国金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和广发证券。这些券商的撤否率普遍较高,显示出在IPO市场中的严峻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一家券商保荐的项目未涉及撤单,即华兴证券保荐的北交所IPO蓝色星际。
今年IPO撤否家数创下近三年新高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监管层严把IPO准入关及申报质量,导致部分企业难以满足上市要求;另一方面,主板及创业板上市标准提高、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强化等修订后的IPO文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不少企业选择撤单寻求其他路径或在调整后再次冲刺IPO。
在IPO撤单潮的影响下,IPO上市数量也逐年递减,创下近三年新低。今年仅有94家企业成功上市,由31家券商保荐。其中,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是仅有的两家IPO上市数量达到两位数的保荐机构,分别为11家和10家。部分中小券商也表现出色,如东莞证券、第一创业承销保荐等。
承销及保荐费用方面,中信证券以6.16亿元的保荐费位居榜首,有12家券商的保荐费在1亿元以上。然而,在剩余19家保荐费不足1亿元的券商中,金圆统一证券的保荐费为0,其保荐项目是与中金公司联席承销的创业板星宸科技。
目前仍有237家IPO在排队等待监管审核,其中创业板在审企业数量最多,达到54家。然而,与日俱增的撤否量和递减的上市家数使得这些在审企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被撤否的IPO企业而言,它们正在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选择分拆失败回归母公司继续发展,一些则换道上市,北交所成为企业换道的首选。还有部分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力争做大做强。
IPO市场的变革仍在持续,未来这些企业如何分化,市场将如何发展,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