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航天领域近期迎来了一场重大的人事变动与融资挑战,焦点指向了一家曾被寄予厚望、立志成为中国版SpaceX的公司——东方空间。
据知情人士透露,东方空间内部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高层调整,其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姚颂已悄然离职。姚颂,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并曾在斯坦福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的年轻创业者,曾以其卓越的融资能力在业界崭露头角。然而,随着他离开东方空间,转而担任清华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公司实控人、联合创始人彭昊旻在内部讲话中直言姚颂仅为“融资负责人”,暗示其被公司边缘化并最终出局。
与此同时,东方空间任命公司CTO布向伟为董事长兼CEO,他拥有丰富的航天领域经验,曾担任长征十一号火箭的结构总设计师。布向伟的上任,无疑为东方空间注入了新的管理力量,但公司内部的这一变动也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融资方面,东方空间虽已累计融资15.5亿元,但B+轮投前估值仅为70亿元左右,相较于星河动力、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竞争对手,其估值明显偏低。投资方包括米哈游、经纬创投、红杉中国、真格基金、联想之星、洪泰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然而,目前东方空间的新一轮融资尚未完成,许多投资机构正在等待其“引力二号”火箭的发射结果,以此作为决定是否继续投资的关键依据。
东方空间的两位创始人姚颂和彭昊旻,均非航天领域出身。姚颂以AI芯片公司创始人身份起家,而彭昊旻则背景神秘,但其父亲彭昆雅是国内航天领域的知名专家,曾任航天一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也是东方空间的顾问。得益于彭昆雅的支持,东方空间得以迅速组建了一支由航天一院、航天六院等核心单位人才构成的团队,并成功发射了“引力一号”火箭。
然而,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与SpaceX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SpaceX不仅估值高达2500亿美元,还成功实现了火箭的多次回收复用,并构建了庞大的卫星互联网网络。相比之下,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创始团队缺乏火箭制造背景,难以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
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融资环境也面临挑战。虽然近年来融资额和发射次数均有所增长,但整体规模仍然有限。许多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且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长光卫星作为首家冲击IPO的商业航天公司,其科创板上市计划最终终止,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行业人士指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和长期发展眼光。资本市场需要重新评估这类长期不盈利公司的发展潜力,并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行业内也需要更多的科普和宣传,以提高公众对商业航天的认识和理解。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仍在不断前行。随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以及商业航天企业的不断努力和创新,相信未来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将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