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正是中国车企的迅猛崛起。美国《纽约时报》近期发表评论指出,尽管老牌汽车制造商在疫情初期因供应链短缺而赚取了丰厚利润,但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中国车企带来的强大冲击,它们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些老牌车企,如日产、福特、大众等,纷纷采取裁员和关闭工厂等措施以应对困境。日产计划裁员9000人,福特则在英国和德国的工厂裁员4000人。大众汽车甚至考虑关闭其在德国的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举措。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的首席执行官因销量暴跌而离职,就连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这样的豪华品牌也难以幸免。
圣地亚哥大学的供应链管理教授西蒙·克鲁姆指出,当汽车工厂和机器无法为车企带来可观的回报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在汽车行业,盈利与亏损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尽管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奇瑞、上汽等尚未进入美国市场,但它们在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和泰国等地已展开激烈竞争,从菲亚特、通用汽车和丰田等公司手中抢夺客户。在泰国,日产的经销商网络甚至正在被中国经销商取代。
海外市场研究机构杰托动力的分析家菲利普·穆尼奥斯表示,中国车企的竞争已开始冲击西方汽车制造商的传统市场。在中国市场,电动汽车已经比同类燃油车价格更低,新车销售中超过一半是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德国汽车制造商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大众汽车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中国,但今年前9个月在华交付量下降了10%。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销售额也大幅下降。美国汽车制造商同样受到影响,通用汽车因在华合资企业上汽通用的重组,将亏损和减记超过50亿美元。
面对市场压力,老牌车企正努力适应变化。Stellantis计划推出新的电动汽车,并修复与经销商的关系。日产则通过与雷诺、三菱和本田的紧密合作,缩短新车开发时间。大众汽车则试图通过投资美国电动汽车厂商来解决软件问题。
然而,车型升级步伐缓慢的车企情况更为糟糕,包括日产、Stellantis甚至特斯拉。德国波鸿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表示,中国人正在斩获市场份额,而德国人正在失去它们。这不仅仅关乎电动汽车本身,还与车机软件有关。
市场咨询公司中国汽车洞察的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涂乐指出,如果无法尽快在中国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汽车,外国车企挽救中国市场份额的唯一希望或许就是与中国国内企业合作。这一趋势已经显现,如大众与小鹏汽车的合作,以及Stellantis收购零跑汽车股份并在欧洲销售其生产的电动汽车。
“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杜登霍夫的话道出了老牌车企面对中国车企崛起的无奈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