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品牌,这个曾在微型车市场呼风唤雨的名字,在2022年迎来了它的重大转折点。与奔驰分道扬镳后,它转身投入了吉利的怀抱,尽管官方宣称戴姆勒与吉利各持半数股份,但smart的新总部落户中国,且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这无疑预示着smart将彻底告别微型车领域,全力拥抱新能源市场。
然而,档次的提升并未立即转化为销量的飞跃。数据显示,去年11月,smart全品牌销量仅为3889台,这一成绩甚至不及比亚迪的某些单一车型。而在前三季度,其月均销量徘徊在3000台左右,最低点时更是跌至756台,创下了品牌历史新低。
这一销量趋势,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同样陷入困境的品牌——极越。那么,改头换面的smart,为何难以赢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呢?
首要问题在于品牌影响力。尽管戴姆勒仍持有smart半数股份,但生产平台、电驱系统、车机软件等核心要素均来自吉利。smart与奔驰的唯一联系,仅在于B柱上的一小块标签,以及中文的尾部车型标号。早期的smart精灵#1号甚至保留了“吉利豪情”的商标,这一细节无疑削弱了其品牌的高端形象。
面对这样的品牌背景,消费者自然会产生疑虑。明明知道smart出自吉利平台,但其价格却与奔驰不相上下。在同等定位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小鹏等国产新能源品牌,而非smart。这一难题不解决,smart的销量恐怕难以有实质性提升。
为了应对销量困境,smart在今年夏天对精灵#1号和精灵#3号进行了降价处理。原价接近20万的产品,如今仅需15万即可入手,与零跑C10和宋plus等车型形成了价格竞争。然而,降价并未带来销量的显著提升,反而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车机收费。
smart的车机系统中有一个名为“皮肤中心”的应用,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卡通形象并付费购买。虽然单个皮肤的价格不高,但车机收费这一行为本身却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
smart在市场定位上也存在偏差。最初,smart将女性用户作为目标群体,并提出了“密友”这一概念。然而,根据调研数据,汽车市场的男性用户占比常年在60%以上。因此,smart早期的市场定位并未迎合主流消费趋势,而是瞄准了相对小众的女性用户群体。这一策略导致smart的销量难以提升。
今年,smart似乎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推出了更具雄性气息的精灵#5号。这款车型外观大气、细节粗犷,专为户外探险而生,并在澳大利亚全球首发。然而,与前两款车型一样,精灵#5号的销量也未达到预期。上个月仅售出300台,与上市初期的4500台订单量相去甚远。
自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smart曾主宰了整个微型车市场。然而,随着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大的车内空间、更节能的出行体验以及更灵活的操控性,smart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smart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已跌至三四线水平,甚至不如零跑、问界等后起之秀。面对这一困境,smart能否凭借过去的“奔驰遗产”继续抗争,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