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纳芯微研发体系揭秘:如何以高效创新引领半导体出海之路?

   时间:2024-12-16 20:07:14 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4年的深秋,全球电子行业的焦点汇聚于德国慕尼黑,两年一度的慕尼黑电子展如期举行。此次展会,成为了中国半导体企业出海探索的重要舞台,上千家中国企业纷至沓来,其中,纳芯微不仅成功完成了其德国慕尼黑电子展的首次亮相,还与大陆集团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基于大陆下一代全球平台的芯片产品。

对于纳芯微CEO王升杨而言,此次合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业务层面。在当前产业过剩的背景下,产品竞争力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与国际巨头相比,本土芯片企业在规模、资金、物料乃至成本上都面临挑战。然而,随着早期pin to pin替换红利的消退,国产企业亟需建立自身产品定义的能力,而行业头部客户正是定义下一代应用的关键。与大陆集团的合作,为纳芯微提供了深入理解行业应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宝贵机会。

纳芯微CTO盛云在慕尼黑电子展归来后,尽管仍受时差影响,但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兴奋之情。他表示,纳芯微的产品正在赢得全球用户的认可,这与他们不断迭代、技术创新、优化底层工艺平台以及围绕应用构建的产品策略密不可分。纳芯微已成为中国市场上隔离产品的佼佼者,并在电源和信号链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

那么,是什么支撑起了纳芯微的今日辉煌?这背后离不开其独特的研发体系。盛云强调,本土芯片企业面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必须追求极致的效率才能保证业务健康运作。纳芯微的研发体系始终服务于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迭代优化。他们每两个月都会与研发管理团队一起,从流程、组织、管理等方面寻找优化点,力求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盛云指出,纳芯微的研发流程和组织架构一直在变化,不存在绝对的最佳实践。他们不断借鉴同行和客户的经验,同时保持开放心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2013年创立至今,纳芯微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战略不断调整,研发系统也随之优化。早期,他们聚焦于信号调理芯片这一细分垂直市场,后来转向泛能源和汽车领域,在国产化和缺货的大背景下,迅速搭建起整个研发体系和流程。

如今,随着行业进入稳健增长期,纳芯微更加注重产品竞争力,即在性能和质量满足客户要求下的竞争力。盛云强调,质量和成本是一体两面,质量问题是成本问题。纳芯微面向的主要是工业、汽车市场,对质量要求极高。产品竞争力由多种能力支撑,包括技术平台、嵌入在研发流程中的管理动作等。

关于本土企业推新品速度与国际友商的差异,盛云认为,在国产替代早期,由于是对国外产品的模仿或微创新,本土企业推产品速度更快是正常现象。但在替换红利消失后,纳芯微依然能保持高速。他们注重研发流程的质量保障,同时优化流程,去除低效环节,提升运作效率。

盛云还提到,纳芯微内部信息流动和流程决策效率高,通过管理和文化建设改善了大公司管理不够扁平、决策链复杂的问题。他们采用国内领先的办公协作平台作为内部沟通工具,设定项目管理会议模板,高效对齐进度,推进任务。头脑风暴会议是纳芯微一直坚持的传统,从产品立项到研发过程中,都会召集相关人员讨论产品定义、架构创新等。

在研发流程建设中,盛云借鉴了软件行业敏捷开发的经验,以降低风险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他们注重前期研发风险防范,通过质量策划、技术评审、质量基线建设等工作,尽可能减少前期研发错误带来的迭代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

盛云表示,纳芯微的研发体系不仅是技术管理的产物,更是企业战略、文化与价值观的深度体现。从创业构想到行业快速成长,纳芯微的研发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他们清楚与国际企业的差距,正在通过资源排布和基础能力建设逐步赶上甚至超越。

对于未来,盛云认为,随着行业头部客户转向差异化竞争,纳芯微需要快速加强对系统应用的理解,以功能或性能上的创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价值。他们将继续聚焦泛能源和汽车领域,把有限资源投放到重要业务方向上。盛云还指出,芯片创新将围绕应用进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场所之一,为中国本土芯片企业提供了与客户高效交流、找到创新需求、快速响应市场的机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