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动汽车行业再次迎来震动,极越汽车“爆雷”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家由百度与吉利共同成立的电动汽车公司,突然陷入经营困境,员工围堵公司,要求解决社保和离职补偿问题,而公司方面则发布声明称只是进行经营性调整,服务正常进行。
极越汽车的困境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有端倪。据知情人士透露,极越早已债台高筑,百度曾派财务团队进行尽调,发现其负债高达数十亿元,公司商务混乱,最终决定及时止损。而吉利方面,极越也欠下了巨额工费,甚至被曝出吉利已下令停止给极越代工生产和零部件供货。
极越的“崩盘”背后,是百度与吉利两大股东对造车项目的不同态度和利益纠葛。对于百度而言,极越只是其对造车概念的附和和自动驾驶落地的一次尝试,而吉利则希望通过极越来分摊浩瀚(SEA)构架成本,实现规模效应。然而,随着吉利在智能化方面的进展和极氪、领克、银河等品牌的崛起,极越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在极越“爆雷”后,两大股东终于被迫出面“兜底”。吉利和百度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积极协助集度管理层妥善处理相关事宜,包括解决员工社保缴纳、离职员工补偿问题,维护用户车辆正常使用、售后和维修保养等。同时,极氪、领克将继续为极越车主提供车辆服务。
然而,极越的困境并未就此结束。除了员工和供应商之外,消费者也成了这场“造车梦”中的受害者。极越“爆雷”后,购买极越的消费者面临着车辆维修、保养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这引发了公众对新势力造车企业的信任危机。
事实上,极越的“爆雷”并非个例。近年来,造车新势力车企频繁“爆雷”,从爱驰到威马再到高合,如今极越也步入后尘。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数量超过487家,而到了2023年,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未来几年80%的品牌将关停运转。
新势力车企的频繁“爆雷”也引发了行业内的反思。一方面,这暴露出当下市场监管的漏洞和不足。新势力车企资产负债率极高,一旦“爆雷”,消费者花重金购车将失去保障。因此,有业内人士呼吁国家应建立和引导汽车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体系,包含生产资质相关的问题,对创始人、高管、大股东等重要角色进行更有力监管。
另一方面,极越等新势力车企的“爆雷”也给消费者和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在选择汽车品牌时,不能只看营销概念和噱头,而是要了解车企的背景信息、财务状况等更加重要的因素。同时,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造车新势力后续融资可能越来越难,未来能存活几家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