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动汽车行业再度掀起波澜,极越汽车突发经营危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前,极越官方曾发布公告,声称公司正在进行经营性调整,车辆服务及预约维保等渠道均保持正常运营。然而,这一声明很快便显得苍白无力,随着事态的发展,极越股东双方不得不被迫出面应对。
极越汽车的困境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夏一平及其公司员工成为了公众和汽车行业热议的对象,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单。极越的“爆雷”不仅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更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家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成立的电动汽车公司的命运。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怀揣着在汽车圈借助互联网力量大展拳脚的梦想,意图效仿雷军再度创业。然而,百度独立造车的梦想并未如愿以偿,最终选择与吉利进行跨界合作。自2022年双方接洽以来,经历了多次股权变更,但合作过程中似乎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据内部人士透露,极越汽车早已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百度曾派遣财务团队进行尽职调查,为后续的30亿投资做准备,却发现极越存在高达数十亿元的负债,公司商务管理混乱。面对这一现状,百度最终决定及时止损,避免进一步陷入泥潭。
吉利方面同样面临着极越带来的压力。据报道,极越已拖欠吉利汽车近15亿元的零部件和代工费用。更有知情人士指出,吉利已下令极氪产线停止为极越代工生产,并停止零部件供货。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加剧了极越的经营困境。
极越的“崩盘”背后原因复杂多样,但两大股东吉利和百度的态度却显得颇为冷淡。对于百度而言,极越只是其资本布局中的一环,试图通过造车概念提振股价;而对于吉利来说,极越也只是多了一个分摊浩瀚(SEA)构架成本的品牌。如今,随着极越陷入困境,两大股东似乎都只想抽身而退。
在极越事件曝光后,吉利和百度终于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将积极协助管理层处理相关事宜,包括解决员工社保缴纳、离职补偿、用户车辆使用及售后维修保养等问题。同时,极氪和领克将继续为极越车主提供服务。这一举措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极越“爆雷”的后遗症远未结束。
极越的困境不仅让员工和供应商深受影响,更让已经购车的消费者陷入了困境。他们成为了这场“造车梦”中的最大受害者。极越的“爆雷”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造车新势力的信任危机。未来,消费者在选择汽车品牌时,将更加注重车企的背景信息和财务状况。
近年来,造车新势力车企频繁“爆雷”,从爱驰到威马再到高合,如今极越也步入了这一行列。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企数量从2018年的487家锐减至2023年的40多家。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预测,未来几年将有80%的品牌关停运转。这一趋势无疑给中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极越的困境不仅暴露了当前市场监管的不足,也提醒了消费者和投资者在选择汽车品牌时需要更加谨慎。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造车新势力后续融资将越来越难。面对大厂新势力的崛起,造车新势力最终能存活几家,或许将在2025年更加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