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越汽车突发崩盘事件后不久,一篇充满情感色彩的长文回应,再度将这家新兴车企的领航者夏一平置于舆论的风暴中心。文中,夏一平反复强调“我没跑”,试图传达他在企业困境中的坚守与担当。特别是那句“在风雨飘摇之际,我自豪地陪伴同事们在办公室共度难关”,虽修辞巧妙,却难以触动人心。毕竟,作为公司的领航人,这些本应是分内之事。
极越如今的困境,虽不能全归咎于夏一平,但他无疑需要承担重大责任。在长文中,他坦诚地反思了自己的失误:未能预见资金问题的严峻性、低估了造车的难度、用人不当导致核心业务负责人缺乏经验、频繁的人事变动引发内耗、管理过于细致而抑制了团队创新、过于执着于营销而忽略了融资和战略规划。然而,这些深刻的反思来得似乎太迟。
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任何品牌一旦出现“猝死”迹象,即便能勉强救活,也只是苟延残喘。极越的崩溃,最无辜的是那一万多名车主和三千多名员工,他们在年终之际遭遇了这样的困境。如今,只能希望百度与吉利能妥善处理后续事宜,给予应有的补偿。
极越的出局,也让其他新势力造车企业承受了更大的质疑。市场开始热议下一个被淘汰的会是谁。事实上,正如蔚来CEO李斌在专访中所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单月突破75%,行业资源将愈发向头部集中,领先者与追赶者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一旦掉队,就意味着消亡。
新势力造车要想留在牌桌上,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销量是关键,单月销量过万是生死线。其次,充足的资金支持至关重要,资金链断裂是极越崩溃的根本原因。再次,企业需要积极对外发声,让消费者了解其在做什么,否则“闭门造车”难以吸引消费者买单。最后,企业必须展现出勃勃生机,陷入恶性循环的主机厂,即便还有挣扎的余地,也难以脱颖而出。
不仅新势力造车面临挑战,传统合资品牌同样处境艰难。在新能源车时代,它们显得水土不服。根据乘联会数据,11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同比增长34%,份额占比达到64.1%,合资品牌则呈现下滑趋势。德系、日系、美系品牌零售份额均有所下降,韩系和法系更是惨淡。
未来,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预计将进一步被自主品牌蚕食。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谁将成为下一个出局者,市场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