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个新生的品牌——极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它出身名门,背靠吉利与百度两大巨头,但销量不佳、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仍接踵而至,使其不得不踏上自救之路。
极越,这个曾以“集度”之名亮相的品牌,在2023年8月经历了更名与股权结构的重大调整。吉利通过增持股份,成为了极越的主导力量,而百度则从台前走向幕后,继续为极越提供技术支持。吉利以SEA浩瀚架构为技术基底,百度则贡献其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共同打造极越的智能化标签。
然而,好牌并不意味着好局。极越推出的两款车型——极越01和极越07,虽然在技术上有着不俗的表现,如极越01搭载了高通骁龙8295芯片,极越07则基于SEA架构打造,具备高智能、低风阻等特点,但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品牌知名度不足、市场竞争激烈、定价策略失误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极越销量的低迷。
极越在品牌塑造上,过于追求“差异化”,甚至不惜牺牲用户体验。例如,极越车型的设计被部分车友吐槽为“反人类”,如取消门把手、采用按键式开门、换挡需通过屏幕操作等。极越还曾花费巨资将A柱向后挪动65mm,只为让车身曲线更好看,这一举动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面对困境,极越CEO夏一平在内部信中坦言,公司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入创业的2.0阶段。他提出了坚持核心技术投入、加强销售和服务能力建设、合并职能重复的部门与岗位、削减短期内无法提升财务表现的项目等四大措施,旨在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同时握紧“智能化科技”的长期饭票。
然而,在中国市场,以智能化标签取胜的品牌并不多,极越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智能座舱和辅助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配置,对于汽车产品而言,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极越已经失去了最佳的获取更多用户选择的时间和机会,现在的努力,或许只能延缓其衰落的步伐。
作为吉利和百度的合作结晶,极越对于双方来说更像是一份展示品。百度希望通过极越展示其自动驾驶的前沿实力,吉利则希望极越能成为吉利技术输出的范例。然而,合作并非单向的,极越需要为双方创造价值,否则就难以维持其存在的意义。
吉利虽然拥有极越,但并未将其纳入品牌矩阵,而是从技术领域出发,进行资本介入。吉利本质上不想从管理角度介入极越太深,而是希望极越能够自主发展,为吉利的技术输出提供助力。因此,极越的路,终究还是要自己走。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红海中,极越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它都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时机和机会,未来的路,将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