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末年初之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起云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极越汽车的“闪崩”事件,如同一场风暴,不仅在企业内部引发了连锁反应,也震撼了整个行业。
从员工维权到股东介入,再到CEO夏一平的深刻反思,极越汽车的命运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事件,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残酷竞争的冰山一角。威马汽车、高合汽车、哪吒汽车等曾经的明星企业,也纷纷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破产重组的危机。
这些企业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威马汽车凭借100亿的单笔最大融资,成为新势力中第一个自建工厂的车企;高合汽车则长期占据“50万元以上豪华纯电”销量榜首;哪吒汽车也曾在2022年坐上销量头把交椅;极越汽车更是因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的加持,被誉为“最强富二代”。然而,这些曾经的辉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如此脆弱。
那么,造车究竟需要多少资金?这是一个让众多车企头疼的问题。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一家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从工厂投建到技术研发,从渠道建店到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即使融资再多,如果企业无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最终也难逃破产的命运。威马汽车和哪吒汽车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合作造车模式也曾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救星。极越汽车就是百度、吉利、宁德时代三大巨头合作的产物。然而,这种合作模式并非万能。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战略方向的不一致,都可能成为合作的绊脚石。极越汽车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百度和吉利在合作中的分歧。
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过于超前的设计往往难以被市场接受,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更是难以立足。极越汽车和高合汽车都曾因设计过于前卫而遭受市场冷遇。相比之下,那些注重用户体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战略制定也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成功的关键。从“蔚小理”到小米汽车,这些企业都通过独特的品牌标签和热销车型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然而,战略并非一成不变。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需要不断调整战略方向,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哪吒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成功打入市场后,哪吒汽车试图冲击中高端市场,却未能如愿以偿。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做B端还是走C端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北汽新能源和威马汽车都曾因过于依赖B端市场而陷入困境。相比之下,C端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利润空间更大,也更能体现企业的品牌实力和市场口碑。
在企业管理方面,创始人亲自坐镇还是引入职业经理人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李斌、李想、何小鹏等创始人亲自参与企业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而极越汽车和哪吒汽车则选择了职业经理人模式,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不禁让人思考:传统车企高管是否真的能做好新能源汽车?
出海战略也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重要选择。哪吒汽车等企业通过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点,但也面临着贸易壁垒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国内外市场,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否已经饱和?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注重用户体验、灵活调整战略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