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2025《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长青奖颁奖典礼”盛大启幕,聚焦于“绿色转型,共创未来”的主题。此次盛会吸引了众多业界领袖与专家,其中,深圳市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的演讲尤为引人注目。
唐杰在会上分享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刊登在管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深入探讨了“中国新能源车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的奥秘。他指出,尽管国际上存在诸多质疑,认为中国新能源车的成功源于不正当手段,但这项研究为中国的成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唐杰强调,中美两国在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上存在相似之处,尽管美国补贴力度相对较小,但补贴并非决定两国新能源车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真正推动中国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中国在绿色经济转型中,对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极高。唐杰提到,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充电技术的革新。他引用了一项研究数据,该研究采集了25000个样本,发现“降价”是中国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而降价背后则是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以深圳为例,新能源新车渗透率已超过75%,成为世界上充电枪数量远超加油枪的城市。
其次,中国在实施绿色转型过程中,注重公共政策与环境保护的结合。唐杰特别提到,中国独有的新能源车直接上牌政策,无需拍卖,为新能源车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中国还强调环境治理与新能源车的紧密联系,如深圳在2017年就实现了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全面电动化,为此投入360亿元,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
再者,创新政策也是中国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唐杰指出,中国对新能源车尺寸的要求,推动了造车技术的提升,而造车技术又与电池密度密切相关。随着电池密度的不断提高,当续航里程达到400公里时,新能源车便成功替代了传统燃油车,成为了一场现代革命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