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尾声,汽车行业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新品牌极越的迅速崩溃如同一记重锤,让整个行业为之震动。
这个新兴品牌在今年的前十个月里,月均销量仅为1,135辆,但其突然的倒闭却如同一股寒流,迅速席卷了整个行业,让每一家车企、每一个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赛道上的选手越来越多,而留给新品牌的空间却越来越少。对于那些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车企来说,时间更是紧迫得如同沙漏中的细沙。
从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规模来看,2024年的表现令人瞩目。据估算,全年乘用车总销量约为2,75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占据了2,250万辆的份额,而出口海外市场的规模则接近500万辆。在新能源市场方面,销量更是达到了1,234万辆的新高。
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荣的市场中,又有多少玩家能够站稳脚跟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市场在售且在华生产的汽车品牌共有121个,其中中国本土品牌占据了89个席位,外资品牌则有31个。值得注意的是,在这31个外资品牌中,仅有特斯拉是以独资形式存在的。
从销量来看,市场的分化现象十分明显。以月均销量10,000辆为分水岭,有35.5%的品牌能够达到这一标准;而以月均销量5,000辆为分水岭,则有46.3%的品牌能够达标。具体来看,月均销量超过50,000辆的品牌仅有10个,占比8.2%,其中不乏比亚迪、大众、特斯拉等知名品牌。而月均销量在10,000至50,000辆之间的品牌则有33个,占比27.3%。
然而,在剩下的65个品牌中,月均销量却都在5,000辆以下。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也预示着在未来的2至3年里,产业将加速发展,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企业要想立足,就必须具备全方位无死角的竞争力。任何短板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比如品牌辨识度不足、产品缺乏特色、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无法持续盈利、售后服务不到位、组织效率低下以及信誉崩塌等。
极越的“闪崩”虽然看似偶然,但实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里,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车企来说,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也更加复杂。只有那些能够紧跟市场趋势、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马拉松式的竞赛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