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为Mate 70系列智能手机的销售情况引发了经销商们的广泛讨论。经销商李翔表示,Mate 70是他近两年经手的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产品。尽管市场数据表明,Mate 70系列在发布后的首周内,激活量达到了25%,占据了国内新品手机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但李翔却并未从中获得预期中的“价值”。
Mate 70系列发布前,李翔满怀期待地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他措手不及。在首销日,以往门庭若市的景象并未再现。以上海南京东路的华为旗舰店为例,清晨6点就有黄牛带着行李箱在店外守候,但仅仅过了3个小时,多数黄牛便选择离去。与Mate 60系列及Pura 70上市时的高溢价相比,Mate 70系列的溢价幅度明显下滑,黄牛当天给出的价格中,标准版基本无需加价即可购买,Pro+和Pro版本的溢价也仅在400至800元之间。甚至有多名经销商亲自下场充当“黄牛”,只售不收。
华为今年的销售策略也进行了调整。以往排队实名即可拿货的日子不再,今年华为门店改为预约售卖,只有持有预约取货短信的消费者才能购得机器。这一变化无疑是对产品溢价的一种控制手段。某地市华为渠道负责人刘朗透露,除了0元预定计划外,部分地市还推出了定金预售,以统计真实用户需求。
Mate 70系列的销售之战,华为显然是“有备而来”。供应链人士透露,Mate 70系列的备货量超过350万台,远超Mate 60系列的200多万台,满足了现阶段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充足的备货量并未带来激进的销售策略,反而显得有些保守。最早Mate 70系列的全生命周期备货预期在1200万台左右,但在发布前夕,华为将这一数字下调至1000万台。
与此同时,Mate 70系列的销售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去年Mate 60 Pro售价高达6999元,而今年的Mate 70定价5999元,Mate 70 Pro+则定价8499元,逐渐细分高低档人群的同时,价格策略也更为稳健。值得注意的是,Mate 60标准版上市后长时间缺货,而Mate 70标准版则成为门店主推产品,显示出华为在有意降低消费者的品牌预期。
刘朗表示,Mate 70 Pro+版本的分货量是Pro版本的一倍左右,而标准版的分货量又比Pro+多出近一倍。今年上半年,华为曾为了完成穿戴业务目标,要求经销商配货。然而,Pura 70系列的定价和策略激进,导致经销商一度面临库存积压的风险。与上半年强推穿戴业务相比,华为下半年的渠道策略显得更为成熟。
Mate 70系列上市后迎来了“开门红”,但销售渠道却逐渐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大经销商的销售表现良好,而小经销商则显得力不从心。任正非在广州会议上提出的“要规模,不要利润,不要老想着赚钱”的指导方向,与年初严抓利润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大经销商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小经销商,为华为的操盘带来更高的容错率。
随着华为品牌的不断上升,大型门店的虹吸效应愈发明显。以华为智能生活馆为例,汽车产品主要起到引流作用,真正盈利的是手机及融合业务。Mate 70发布当天,华为宣布全屋智能正式升级为鸿蒙智家,涵盖了更多自研设备和鸿蒙生态产品,意味着门店需要容纳更多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商与商之间的差距。
华为今年不断鼓励经销商开设大型门店,实际上是在为融合业务的下一步推进做准备。Mate 60可以通过搭货模式盘活整个渠道,但Pura 70和Mate 70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多位经销商预测,Mate 70系列的销量很难达到Mate 60系列的水平,预计销量约为Mate 60系列的70%-80%左右。
华为如今开始重视融合业务的发展,甚至将其纳入经销商的考核标准。如果一个门店主要销售裸机,那么后续将不会获得更多货源。华为开始对经销商员工进行手机和融合产品的销售培训,并给予认证、评星,表现优异者将获得奖金和晋升机会。
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影响下,部分省份的Mate 70系列销量大幅提升。以江苏省为例,国家补贴在15%左右,部分地市甚至将补贴提高至20%。国家补贴的到来只是加快了存量用户的换机速度,如何提高真实用户销量仍是华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明年华为计划加大智选产品的出货量,这对经销商而言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