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近期迎来了一次不小的震动,极越汽车的危机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企业运营中的诸多问题,也引发了关于投资者责任和企业管理的深刻讨论。
故事的起点可追溯到12月11日,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发布内部信,坦诚公司正面临困境,需立即调整,进入创业2.0阶段。然而,在接下来的全体员工大会上,他宣布了11月份员工社保停缴的消息,并建议员工向公司股东寻求资金支持,这一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大量负面舆情。
面对舆论风暴,极越汽车的投资方百度和吉利迅速做出回应,于12月13日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将积极协助极越管理层处理相关事宜,包括解决员工的社保问题、保障用户车辆的正常使用及售后服务等。据报道,百度和吉利已迅速行动,完成了11月员工社保的缴纳。
夏一平在事件发酵近一周后,于12月16日凌晨通过朋友圈发布长文致歉,承认自己在战略制定、用人决策、公司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均存在失误,并表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带领公司走出困境。这份道歉展现了夏一平作为CEO的担当,但也暴露了极越汽车在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极越汽车的成长史中,百度与吉利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21年投资以来,双方已投入上百亿资金。然而,这笔巨额投资并未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让极越汽车陷入了高达70亿元的财务困境,同时还欠下了百度近十亿的技术服务费。这一结果无疑让百度和吉利的投资显得得不偿失。
在商业领域,投资有风险,得失乃兵家常事。然而,将极越汽车的困境归咎于投资者显然是不公平的。吉利与百度在事件中的积极行动,已经超越了法律层面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了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这种道义上的帮扶不应被视为法律义务。
企业管理中,CEO作为最高责任人,负责制定战略并监督执行。当公司出现问题时,CEO自然应承担主要责任。夏一平在道歉中已明确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这是企业管理中的常情常理。
从法律角度来看,极越汽车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其债务应由公司全部财产承担,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因此,要求股东承担超出其职责的无限责任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市场契约精神。
极越汽车的危机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扩张和规模的同时,企业更应遵循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理性看待企业危机,为企业营造健康有利的舆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优质企业的涌现,为社会和民生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