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中,极越的兴衰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留给市场与员工无尽的反思。这家曾被视为新兴势力的企业,从默默无闻到骤然解散,其历程令人唏嘘不已。
2021年,极越悄然诞生,并未在业界激起太大波澜。然而,三年后的2024年底,它的突然解散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不仅让5000多名员工措手不及,更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极越的解散,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光鲜背后的艰辛与挑战。
解散的消息传来后,网络上舆论四起。极越创始人夏一平在朋友圈发布的长文,被解读为对过往的反思与道歉;而员工们在飞书文档上的爆料,则揭示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与高层领导的不当行为。从贪腐、辱骂员工到高层领导对员工的不尊重,种种指控让极越的形象一落千丈。
极越的内部矛盾与外部争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舆论场。一方面,有车主力挺极越,认为它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创新力量;另一方面,有网友批评车主被“洗脑”,指责极越管理层无能,甚至指责百度与吉利两大股东见死不救。在这场舆论战中,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让人难以分辨。
极越的解散对员工的打击尤为沉重。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家室、有房贷的基层员工来说,失去工作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孕妇员工黄阿莉(化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临近预产期,极越的解散让她的经济压力倍增,同时社保和工资的断缴也让她无法顺利申请生育基金补贴。她还面临着维权困难的精神压力。夏一平等高管的消失让维权沟通变得异常艰难,而维权代表的沉默更是让员工们感到无助。
在极越的解散风波中,员工们经历了从震惊、愤怒到无奈的心路历程。他们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维权,但效果不佳。极越给出的赔偿方案也一再变更,从最初的“二选一”方案到后来的解约方案,再到最终的补偿方案,员工们的预期不断降低。尽管第三版方案对孕期、产期、哺乳期员工等给出了相对明确的安排,但员工们对能否真正落实仍心存疑虑。
极越的解散不仅让员工们措手不及,也让一线销售人员感到困惑。小玖(化名)是极越的一名销售,她曾对极越的产品充满信心。极越智能座舱的simo系统让她觉得眼前一亮,她认为极越的产品力非常强。然而,极越的突然解散让她的梦想破灭。她回忆说,在解散前并没有任何不对劲的预兆,直到12月初客户订车后总部不让发运,她才意识到公司可能出现了问题。
极越的解散也引发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思考。有人认为极越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百度造车本身就希望不大。互联网公司造车投入大、风险高、资质要求苛刻,极越的先天不足注定了它的失败。同时,极越的产品也缺乏竞争力,智驾和座舱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极越还患有“大公司病”,内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然而,也有人认为极越的解散具有偶发性。极越的失败并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现象,而是由于夏一平及其带领的管理层的不当行为所致。夏一平被员工们指责为“一言堂”,他在公司内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导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采购流程不透明、用人不善等问题频发。同时,夏一平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决策也备受质疑。他花费巨资签约科幻IP、举办昂贵的发布会等活动,但这些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市场回报。
在极越解散后,员工们面临着各奔西东的命运。有人选择继续坚守岗位,处理后续事宜;有人则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销售李月(化名)在极越解散后收到了多家车企的邀请,但她并没有急于入职。她希望选择一个稳定、资金链充足的汽车品牌。在面试一家汽车央企时,她因对极越的正面评价而遭到对方的不屑。然而,她对极越仍有感情,认为极越的产品力非常强。
极越的解散虽然给市场和员工带来了震撼,但它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于消费者和车企来说,要警惕PPT造车、回归市场规律、守住现金流。极越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将长久地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