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制造商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四轮领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前瞻性的领域——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在这场科技竞赛中,特斯拉无疑是一个先行者,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计将于2025年启动限量生产,并计划面向个人市场出售。特斯拉雄心勃勃,目标年产10亿台,意图占据市场10%以上的份额。
然而,特斯拉并非孤军奋战。在国内市场,广汽、小鹏汽车、比亚迪、长安、奇瑞等车企也纷纷通过直接参与或投资的方式,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小鹏汽车的董事长、CEO何小鹏更是直言不讳,指出没有500亿的投入,难以做好AI机器人。这不禁让人好奇,车企们为何愿意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进入一个看似烧钱的赛道?
实际上,车企们的跨界之举并非盲目跟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近日的智能汽车科技大会上指出,汽车智能化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低空经济和具身智能成为两大热门趋势。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自然吸引了众多车企的目光。
自今年11月以来,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消息不断传出。小鹏汽车发布了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该机器人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拥有62个全身主动自由度和15个手部可动自由度,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长安汽车也在广州车展上宣布,将在机器人领域开展相关产业布局,并计划在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比亚迪同样不甘落后,其具身智能研究团队已开发完成多款机器人产品,包括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等。而广汽则宣布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即将到来,此前已公开展示了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机器人。这些车企的举措,无疑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更为深入。自2021年8月首次提出人形机器人概念以来,特斯拉不断推陈出新,Optimus的稳定性、灵活度、速度和轻量化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马斯克更是多次强调,Optimus机器人项目将比特斯拉的汽车业务和FSD更有价值,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有望超越人类,达到100亿-200亿。特斯拉计划年产10亿台,占据市场10%以上份额,这将为特斯拉带来巨大的市场收益。
然而,人形机器人领域并非一片坦途。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产业链尚不成熟,成本高企,且还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量产。对于主业为造车的车企而言,涉足这一领域将面临多重挑战。除了资金关外,技术门槛和降本难题也是车企们需要克服的障碍。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众多机器人主机厂商和科技大厂纷纷涌入这一赛道,使得竞争愈发激烈。
在这场科技竞赛中,车企们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和技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全面性。同时,也需要通过融资等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以支持全局性的研发。这是一场耐心、实力、财力和运气的综合竞争,也是一场马拉松规格的比赛。只有不断前行,才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