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末年初之际,国内AI大模型领域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多家大厂相继发布新产品,仿佛在向年终KPI发起最后的冲刺。
智谱,作为大模型六小虎中的一员,近期刚刚完成了新一轮高达30亿的融资,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紧接着,字节跳动推出了豆包视觉理解模型,而快手也不甘落后,正式上线了可灵1.6版本。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AI领域正迎来新的高潮。
如果说2023年是AI大模型的元年,那么2024年则可以被视为AI的应用之年。这一年,深度推理成为主流,AI Agent成为新的风口,多模态模型层出不穷,AI产品的迭代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从AI领域的爆发至今,其实还不足两年的时间,这种发展速度不禁让人感叹“AI一年,人间十年”。
然而,尽管AI领域发展迅猛,但至今仍未迎来真正的爆发时刻。曾经,算力被视为AI领域发展的核心要素,各大厂商纷纷投入巨资建设算力基础设施。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迭代,仅靠算力和参数规模的提升已经难以真正超越同行。再加上大模型的训练和运营需要大量的算力和资金投入,这对现阶段还难以走通商业模式的大模型厂商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以字节跳动为例,据媒体报道,仅在2024年,字节在AI上的投入就达到了惊人的800亿元,几乎相当于BAT三家资本开支的总和。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更是将攀升至1600亿元,其中约900亿人民币将用于AI算力的采购。然而,即便是如此巨大的投入,也未能让AI领域迎来真正的爆发。
事实上,从长远角度来看,算力并不能构成真正的护城河。它更多地体现为硬件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而真正的技术壁垒则难以形成。谷歌在内部讨论如何应对ChatGPT时就曾指出,开源AI模型的发展之迅速,使其很难形成强技术壁垒。即使是谷歌全力投入,也可能赢不了这场AI竞赛。这种观点无疑给整个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在国内,各大厂商的AI模型虽然各有千秋,但核心功能普遍同质化严重。一个新功能的推出,很快就会被其他厂商赶上。这种现状使得AI领域难以形成真正的差异化竞争。
然而,随着下半年AI领域的关键词从“模型层”落到“应用层”,情况似乎开始有所转机。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Cathie Wood曾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市场的关注点就会转向软件和应用。如今,国内各大厂商也开始在应用场景上寻找突破口。
然而,尽管各大厂商在应用场景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同质化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AI应用在聊天、文生图、图生视频等方面的使用体验差异并不明显。用户很难在第一时间判断出哪个产品才是最好的。
以豆包和Kimi为例,两者在视觉理解能力上都有所突破,但差异并不显著。这种同质化的问题使得AI领域难以形成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而杀手级应用的出现,无疑是决定各家胜负的关键。
在商业化方面,AI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大量资金涌入AI领域,投资者对AI项目的回报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AI领域尚未形成可落地的商业模式。各大厂商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但进展缓慢。
尽管如此,各大厂商并未放弃在AI领域的投入。他们深知,AI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只要能够找到真正的突破口,就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爆发。因此,他们仍在不断尝试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厂商开始尝试将AI技术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例如,快手就联手国内知名影视工作者,与AIGC创作者合作,用可灵生成电影短片。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无疑为AI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AI领域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尽管各大厂商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但真正的爆发点尚未到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尝试,以及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领域终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时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信心,等待那个属于AI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