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步入2025年的前夕,回望2024年,各大车企无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扎求存,价格战与行业内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即将到来的新一年,对众多车企而言,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025年被视为汽车行业竞争的分水岭,众多车企将这一时间点作为战略目标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年,许多上半场悬而未决的问题或将迎来答案的揭晓。车企的生死存亡,似乎在这一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近年来,高合汽车的迅速破产、哪吒汽车的突然困境以及极越的崩盘,无一不在为行业敲响警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无论车企背景如何,都无法保证能够安稳度过。小众品牌如极石、创维、远航等,同样面临着未知的未来。月销量的高低已不再是衡量车企生死的唯一标准,哪吒汽车的例子便是有力的证明。
就连蔚来、小鹏、理想等头部新势力也未能高枕无忧。小鹏因一款车型的失败而陷入动荡,理想在纯电产品上的冒进也险些葬送大好局面。蔚来在明年将运营三个品牌,如此庞大的体系能否稳定运行,同样令人担忧。
价格战,这一年来汽车行业的主旋律,已经给车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2025年,价格战是否会继续,目前尚难定论。虽然价格战对消费者而言或许有利,但过度的价格战将引发的后果,众人皆知。从“卷利润”到“卷成本”,价格战已经波及到了整个供应链体系。年底多家车企向供应商发出的降本要求,或许预示着价格战仍将持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供应商或许将成为最先倒下的群体。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同样充满不确定性。国内车市份额中,合资与自主的比例逐渐接近三七开,而国产品牌的攻势依旧强劲。合资品牌能否继续在中国市场立足,将取决于其未来的动作。丰田计划合并南北两家车企,大众将借助中方伙伴的技术平台快速推出新品,而福特、现代等二线合资品牌则试图通过海外出口稳住经营。这些策略能否奏效,将在2025年见分晓。
今年车市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刺激。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申请已经双双突破200万份。明年,这一政策将继续实施,补贴力度可能更大。然而,所有刺激政策都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尤其是汽车这样的大件消费。明年的刺激政策能否达到更好的效果,尚存疑问。一旦补贴终止,消费者购车时将更加理性,车市销量或将受到影响。
芯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也令人担忧。国产电动车在全球市场占据66%的份额,但90%的芯片仍依赖进口。车规级芯片方面,国内虽然可以找到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及替代品,但对于智能车机和智能驾驶而言,主要芯片仍需大量进口。如果被“卡脖子”,国内汽车的智能技术发展节奏或将被拖慢。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被视为解决电动车里程焦虑的终极办法。目前,中外动力电池厂商都在争分夺秒地研发固态电池,希望尽早实现量产。从时间表上看,丰田、本田、日产等海外车企都计划在2025年试生产固态电池。而国内方面,相关部门已经投入巨资组建固态电池“国家队”,准备赶超日韩。上汽名爵更是宣布2025年将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且价格不贵,全系标配。以这样的速度,固态(半固态)电池或将在2025年提前大规模到来。